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20页 |
1.2.1 国外协商民主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城市社区民主协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13-20页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4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21-2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2章 城市社区民主协商运作的逻辑起点 | 第24-36页 |
2.1 城市社区治理理念的扩展延伸 | 第24-27页 |
2.1.1 单位制解体后城市社区的多元化发展 | 第24-25页 |
2.1.2 城市社区的自治、共治与社会资本的培育 | 第25-26页 |
2.1.3 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协商逻辑 | 第26-27页 |
2.2 城市社区发展转型的现实需要 | 第27-30页 |
2.2.1 城市社区治理转型的倒逼压力 | 第27-28页 |
2.2.2 城市社区民主协商因素的自然生长 | 第28-29页 |
2.2.3 政策导向和理论研究的推动 | 第29-30页 |
2.2.4 城市社区民主协商实际作用的发挥 | 第30页 |
2.3 城市社区创新治理的必然要求 | 第30-36页 |
2.3.1 民主协商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基本定位 | 第31-32页 |
2.3.2 民主协商在城市社区创新治理改革中的实践 | 第32-36页 |
第3章 城市社区民主协商的个案研究:L社区民主协商运作的过程分析 | 第36-54页 |
3.1 事件过程:L社区物业调价风波始末 | 第37-44页 |
3.1.1 老小区物业涨价——一个普遍的矛盾 | 第37-38页 |
3.1.2 首次调价失败——传统路径的受阻 | 第38-40页 |
3.1.3 书记动员——协商框架下的理性探讨 | 第40-42页 |
3.1.4 再次调价成功——民主协商运作实效的发挥 | 第42-44页 |
3.2 要素分析:L社区民主协商运作体系的结构框架 | 第44-50页 |
3.2.1 谁来协商——行动者与协商平台的建立 | 第44-47页 |
3.2.2 协商什么——议题设置 | 第47-48页 |
3.2.3 如何协商——协商的规范性建设 | 第48-49页 |
3.2.4 协商后怎么办——协商结果的执行与反馈 | 第49-50页 |
3.3 现实困境:L社区民主协商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 第50-54页 |
3.3.1 民主协商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 第50页 |
3.3.2 参与主体结构的单一化 | 第50-51页 |
3.3.3 专业知识与协商技术的缺失 | 第51-52页 |
3.3.4 民主协商边界的模糊化 | 第52-54页 |
第4章 城市社区民主协商运作的路径选择及优化 | 第54-64页 |
4.1 完善城市社区民主协商制度体系 | 第54-56页 |
4.1.1 居民自治视角下社区民主协商自身制度的完善 | 第54-55页 |
4.1.2 社区共治视角下社区民主协商外部协调制度的规范 | 第55-56页 |
4.2 调整城市社区民主协商资源配置 | 第56-59页 |
4.2.1 社区内个人参与的合理分配 | 第56-57页 |
4.2.2 组织参与的角色定位 | 第57-59页 |
4.3 推动城市社区民主协商技术升级 | 第59-61页 |
4.3.1 相关领域的专业指导和培训 | 第59-60页 |
4.3.2 实践形式的创新与方法的专业化 | 第60-61页 |
4.4 构建城市社区民主协商文化环境 | 第61-64页 |
4.4.1 公民协商精神的形塑 | 第61-62页 |
4.4.2 党群互信机制的建立 | 第62-63页 |
4.4.3 协商与权威的调和 | 第63-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