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8-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一)国外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 第9-10页 |
(二)国内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 第10-12页 |
1.国内关于教学模式的观点 | 第10页 |
2.国内关于教学模式改革的个案 | 第10-12页 |
三、基本概念 | 第12页 |
(一)课堂教学模式 | 第12页 |
(二)“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 | 第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2-13页 |
(二)比较分析法 | 第13页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13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 第14-17页 |
一、“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的由来 | 第14页 |
二、“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 第14-15页 |
(一)“引”即教师导入教学内容 | 第14页 |
(二)“动”即学生参与小组讨论 | 第14-15页 |
(三)“展”即学生展示知识 | 第15页 |
(四)“评”即教师做出评价 | 第15页 |
(五)“考”即教师当堂进行考核 | 第15页 |
三、“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 | 第15-17页 |
(一)在引导中学习知识 | 第15-16页 |
(二)在互动中强化知识 | 第16页 |
(三)在展评中提升能力 | 第16页 |
(四)在考试中巩固知识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一、“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 第17-19页 |
(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17页 |
(二)学习金字塔理论 | 第17-18页 |
(三)遗忘曲线理论 | 第18-19页 |
(四)建构主义理论 | 第19页 |
二、“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 第19-21页 |
(一)坚持教学学生主体原则 | 第19页 |
(二)坚持启发学生思维原则 | 第19-20页 |
(三)坚持教学因材施教原则 | 第20页 |
(四)坚持学习机会公平原则 | 第20-21页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与反思 | 第21-42页 |
一、“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 | 第21-34页 |
(一)教学前的准备 | 第21-24页 |
1.学校的准备 | 第21-22页 |
2.教师的准备 | 第22-23页 |
3.学生的准备 | 第23-24页 |
(二)“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案例 | 第24-34页 |
1.“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在《经济生活》中的实践 | 第24-30页 |
2.“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在《哲学生活》中的实践 | 第30-34页 |
二、对“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 第34-42页 |
(一)“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成效 | 第34-37页 |
1.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增强 | 第34-35页 |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 第35-36页 |
3.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 第36-37页 |
(二)“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 第37-42页 |
1.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适应教学实践需要 | 第38-39页 |
2.课堂时间安排与教学模式应用存在矛盾 | 第39页 |
3.学生参与教学“动”的环节存在困难 | 第39-40页 |
4.“展”的形式过于单一 | 第40页 |
5.教学评价的客观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 第40-42页 |
第四章 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 第42-47页 |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 第42-43页 |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 第42页 |
(二)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 | 第42-43页 |
(三)教师要提高课堂管理能力 | 第43页 |
(四)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 第43页 |
二、完善“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 | 第43-46页 |
(一)灵活安排“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时间 | 第43页 |
(二)强化“引”的作用 | 第43-44页 |
(三)增强“动”的参与 | 第44-45页 |
(四)突出“展”的多样化 | 第45页 |
(五)完善“评”价体系 | 第45-46页 |
(六)丰富“考”的内容与形式 | 第46页 |
三、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 第46页 |
(一)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 | 第46页 |
(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 | 第46页 |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考核制度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