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温拌沥青技术机理及其发展 | 第8-14页 |
1.2.1 温拌剂沥青技术发展历程 | 第8-10页 |
1.2.2 WMA分类及其作用机理 | 第10-12页 |
1.2.3 WMA性能分析 | 第12-13页 |
1.2.4 温拌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应用现状 | 第15-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 | 第19-25页 |
2.1 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技术 | 第19页 |
2.2 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技术 | 第19-20页 |
2.3 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技术 | 第20-22页 |
2.4 添加温拌剂的抗车辙(PR改性)沥青混合料技术 | 第22-23页 |
2.5 温拌剂与阻燃剂的融合 | 第23-25页 |
第3章 温拌沥青胶结料性能研究 | 第25-41页 |
3.0 试验原料 | 第25页 |
3.0.1 沥青 | 第25页 |
3.0.2 温拌剂 | 第25页 |
3.1 胶结料制备 | 第25-26页 |
3.1.1 添加Sasobit温拌剂 | 第26页 |
3.1.2 添加DAT温拌剂 | 第26页 |
3.2 确定拌合温度 | 第26-28页 |
3.3 温拌剂对沥青性能的影响 | 第28-33页 |
3.3.1 温拌剂对针入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2 温拌剂对软化点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3 温拌剂对延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4 温拌剂对粘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5 温拌剂对粘附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6 温拌剂参量的确定 | 第33页 |
3.4 温拌剂对沥青老化后的性能影响 | 第33-36页 |
3.4.1 针入度 | 第33-34页 |
3.4.2 软化点 | 第34-35页 |
3.4.3 延度 | 第35-36页 |
3.5 温拌剂对沥青粘温特性的影响 | 第36-40页 |
3.5.1 老化前的粘温特性 | 第36-37页 |
3.5.2 老化后的粘温特性 | 第37-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温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质量控制 | 第41-49页 |
4.1 AC-13C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41-45页 |
4.1.1 配合比设计方法 | 第41页 |
4.1.2 原材料 | 第41-42页 |
4.1.3 集料级配 | 第42-43页 |
4.1.4 确定沥青用量 | 第43-45页 |
4.2 温拌混合料性能检测 | 第45页 |
4.2.1 高温稳定性能 | 第45页 |
4.2.2 水稳定性能 | 第45页 |
4.2.3 低温抗裂性能 | 第45页 |
4.3 生产环节适用规范 | 第45-46页 |
4.4 温拌沥青的拌合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温拌沥青混合料运输及施工 | 第49-52页 |
5.1 运输要求 | 第49页 |
5.2 混合料的摊铺 | 第49-50页 |
5.3 沥青路面的压实成型 | 第50-52页 |
第6章 温拌沥青技术经济分析 | 第52-56页 |
6.1 减排分析 | 第52-53页 |
6.2 节能分析 | 第53-55页 |
6.2.1 理论计算 | 第53页 |
6.2.2 生产能耗计算过程 | 第53-5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