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滑坡灾害与监测 | 第11-12页 |
1.2 滑坡监测技术的现状与不足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存在的不足 | 第13-14页 |
1.3 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 | 第14-15页 |
1.4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现状 | 第15-16页 |
1.4.1 定性分析方法 | 第15页 |
1.4.2 定量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1.5 马家沟滑坡监测与研究回顾 | 第16-18页 |
1.6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三峡马家沟滑坡 | 第19-27页 |
2.1 地理环境特征 | 第19-20页 |
2.1.1 滑坡地理位置 | 第19页 |
2.1.2 滑坡地形地貌 | 第19-20页 |
2.1.3 气象条件 | 第20页 |
2.2 工程地质特征 | 第20-22页 |
2.2.1 地层岩性 | 第20-21页 |
2.2.2 地质构造 | 第21-22页 |
2.2.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页 |
2.3 滑坡的形成原因 | 第22-24页 |
2.3.1 地质条件 | 第23页 |
2.3.2 外部环境 | 第23-24页 |
2.4 滑坡防治措施 | 第24-26页 |
2.4.1 抗滑桩防护 | 第24页 |
2.4.2 排水沟及截水沟 | 第24-25页 |
2.4.3 滑坡监测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DFOS技术与边坡多场信息监测 | 第27-37页 |
3.1 概述 | 第27-28页 |
3.2 几类常用的DFOS技术 | 第28-31页 |
3.2.1 光纤布拉格光栅(FBG)技术 | 第28-29页 |
3.2.2 布里渊光时域反射/分析(BOTDR/A)技术 | 第29-30页 |
3.2.3 拉曼光时域反射(ROTDR)技术 | 第30-31页 |
3.3 基于DFOS技术的边坡多场信息监测 | 第31-36页 |
3.3.1 变形场监测 | 第32-33页 |
3.3.2 水分场监测 | 第33-34页 |
3.3.3 温度场监测 | 第34-35页 |
3.3.4 环境参量监测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FBG倾角传感器性能测试 | 第37-43页 |
4.1 FBG倾角传感器测量原理 | 第37-38页 |
4.2 FBG倾角传感器性能测试试验 | 第38-40页 |
4.2.1 试验方案和测试原理 | 第38-39页 |
4.2.2 光纤传感器及试验设备选择 | 第39页 |
4.2.3 试验过程 | 第39-40页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4.4 FBG倾角传感器应用分析 | 第4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滑坡趋势分析中的灰色系统理论 | 第43-51页 |
5.1 概述 | 第43-44页 |
5.1.1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 | 第43-44页 |
5.1.2 灰色系统理论在滑坡研究中的发展 | 第44页 |
5.2 灰色系统GM(1,1)模型 | 第44-48页 |
5.2.1 灰色系统GM(1,1)模型的原理和计算过程 | 第45-47页 |
5.2.2 灰色预测模型的精度检验 | 第47-48页 |
5.3 滑坡变形的灰色预测模型—GM (1,1)模型建模步骤 | 第48-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马家沟滑坡DFOS监测系统的建立 | 第51-63页 |
6.1 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第51-52页 |
6.2 各监测系统及基本功能 | 第52-55页 |
6.2.1 FBG无线光纤光栅监测系统 | 第52-53页 |
6.2.2 基于ROTDR的分布式光纤温度测量系统(DTS) | 第53页 |
6.2.3 BOTDR监测系统 | 第53-54页 |
6.2.4 PH自动气象站监测系统 | 第54-55页 |
6.3 马家沟滑坡DFOS监测系统布设与安装 | 第55-60页 |
6.3.1 综合监测孔光缆布设 | 第55-57页 |
6.3.2 坡体浅部沟槽光缆布设 | 第57-58页 |
6.3.3 试验抗滑桩光缆布设 | 第58-59页 |
6.3.4 FBG无线光纤光栅解调仪的安装 | 第59页 |
6.3.5 PH自动气象站的安装 | 第59-60页 |
6.4 监测过程 | 第60-62页 |
6.4.1 监测仪器与设备 | 第60页 |
6.4.2 监测项目 | 第60-61页 |
6.4.3 问题与解决 | 第61-6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七章 马家沟滑坡长期监测与趋势分析 | 第63-80页 |
7.1 监测结果数据分析 | 第63-72页 |
7.1.1 变形场数据分析 | 第63-66页 |
7.1.2 水分场数据分析 | 第66-68页 |
7.1.3 温度场数据分析 | 第68-69页 |
7.1.4 环境参量数据分析 | 第69-71页 |
7.1.5 滑坡多场数据关联分析 | 第71-72页 |
7.2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马家沟滑坡趋势预测 | 第72-78页 |
7.2.1 灰色模型计算过程 | 第72-75页 |
7.2.2 马家沟滑坡趋势预测及稳定性分析 | 第75-78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8.1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 第80-81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经历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