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4页 |
| ·生态补偿概念 | 第8-10页 |
| ·国外生态补偿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 ·国内生态补偿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 ·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2 重庆市煤炭资源概况和矿山环境保护政策 | 第16-30页 |
| ·重庆概况 | 第16页 |
| ·重庆市煤炭资源特点 | 第16-18页 |
| ·开发利用现状 | 第18页 |
| ·煤炭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 第18-25页 |
| ·污染空气 | 第19-20页 |
| ·破坏水资源,污染地表水 | 第20-22页 |
| ·噪音污染 | 第22页 |
| ·占用和破坏土地 | 第22-23页 |
| ·引起地表沉降和塌陷 | 第23-25页 |
| ·我国现行矿山环境保护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 第25-30页 |
| ·矿山管理制度 | 第25页 |
| ·矿山税费政策 | 第25-27页 |
| ·生态补偿相关政策 | 第27-30页 |
| 3 重庆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指标体系和权重 | 第30-37页 |
|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0页 |
| ·科学性 | 第30页 |
| ·系统性 | 第30页 |
| ·实用性 | 第30页 |
| ·构建指标体系 | 第30-32页 |
| ·环境污染补偿 | 第30-31页 |
| ·生态破坏损失补偿 | 第31页 |
| ·当地企业和居民补偿 | 第31-32页 |
| ·指标权重赋值 | 第32-37页 |
| ·方法选择 | 第32-33页 |
| ·指标权重计算与分析 | 第33-37页 |
| 4 重庆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 第37-61页 |
| ·模型构建和相关参数选取 | 第37-42页 |
| ·环境污染补偿标准 | 第37-39页 |
| ·生态环境补偿标准 | 第39-41页 |
| ·当地企业和居民补偿标准 | 第41-42页 |
| ·模型应用 | 第42-61页 |
| ·桑柘煤矿 | 第45-46页 |
| ·草坪煤矿 | 第46-48页 |
| ·永红煤矿 | 第48-50页 |
| ·邵新煤矿 | 第50-52页 |
| ·计算结果总结与分析 | 第52-59页 |
| ·建议 | 第59-61页 |
| 5 重庆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 第61-65页 |
| ·生态补偿机制创建的原则 | 第61页 |
| ·补偿机制的构建 | 第61-63页 |
| ·补偿机制的基本构架 | 第61-62页 |
| ·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工作流程 | 第62-63页 |
| ·建议 | 第63-65页 |
| 6 结论 | 第65-67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附录 | 第72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2页 |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