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不同特性PLGA纳米内耳给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序言第15-24页
    1 内耳疾病的治疗方法第15-17页
    2 纳米递药系统及其在内耳给药中的应用第17页
    3 纳米粒的性质对其体内行为的影响第17-20页
        3.1 粒径第18页
        3.2 表面修饰第18-20页
    4 细胞穿膜肽及其在内耳给药中的应用第20-23页
    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不同粒径PLGA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第24-35页
    1 材料第24-25页
        1.1 仪器第24页
        1.2 试剂第24-25页
    2 方法第25-27页
        2.1 香豆素-6 的定量方法第25页
        2.2 PLGA纳米粒的制备第25-26页
        2.3 PLGA纳米粒冻干稳定性的考察第26-27页
    3 结果第27-32页
        3.1 香豆素-6 的定量第27页
        3.2 影响纳米粒粒径的单因素考察第27-28页
        3.3 不同粒径纳米粒的粒径分布、Zeta电位和形态观察第28-30页
        3.4 未加冻干保护剂纳米粒冻干后的粒径变化第30-31页
        3.5 冻干保护剂的选择第31页
        3.6 冻干稳定性考察第31-32页
    4 讨论第32-35页
        4.1 粒径影响因素考察第32-33页
        4.2 纳米粒包封率的测定第33-34页
        4.3 纳米粒的储存第34-35页
第三章 不同表面修饰PLGA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第35-55页
    1 材料第35-36页
        1.1 仪器第35页
        1.2 试剂第35-36页
    2 方法第36-38页
        2.1 壳聚糖(CS)修饰PLGA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第36-37页
        2.2 泊洛沙姆 407(P407)修饰PLGA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第37页
        2.3 mPEG修饰PLGA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第37-38页
    3 结果第38-52页
        3.1 CS的浓度和分子量对CS修饰纳米粒的粒径、电位的影响第38-39页
        3.2 CS修饰纳米粒表面CS的确定第39-42页
        3.3 不同粒径CS修饰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第42-43页
        3.4 纳米粒表面CS吸附量的测定第43-45页
        3.5 P407的浓度对P407修饰纳米粒的粒径、电位的影响第45-46页
        3.6 不同粒径P407修饰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第46-47页
        3.7 纳米粒表面P407吸附量的测定第47-51页
        3.8 不同粒径mPEG-PLGA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第51-52页
    4 讨论第52-55页
        4.1 小粒径CS和P407修饰纳米粒的制备第52页
        4.2 P407含量测定方法第52-53页
        4.3 mPEG-PLGA纳米粒的制备第53-55页
第四章 纳米粒进入耳蜗的近红外荧光成像研究第55-66页
    1 材料第55-56页
        1.1 仪器第55页
        1.2 试剂第55页
        1.3 实验动物第55-56页
    2 方法第56-58页
        2.1 包载香豆素-6 或近红外探针纳米粒的制备第56页
        2.2 荧光成像条件的考察第56页
        2.3 活体荧光成像比较鼓室给药与静脉给药纳米粒在各组织的分布第56-57页
        2.4 荧光成像比较不同粒径纳米粒进入耳蜗的荧光强度第57页
        2.5 荧光成像比较不同修饰纳米粒进入耳蜗的荧光强度第57页
        2.6 数据分析第57-58页
    3 结果第58-64页
        3.1 荧光成像条件的考察第58-60页
        3.2 活体荧光成像比较鼓室给药与静脉给药纳米粒在各组织的分布第60-62页
        3.3 荧光成像比较不同粒径纳米粒进入耳蜗的荧光强度第62-63页
        3.4 荧光成像比较不同修饰纳米粒进入耳蜗的荧光强度第63-64页
    4 讨论第64-66页
        4.1 近红外DiR染料第64页
        4.2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渗透通过圆窗膜的途径第64页
        4.3 纳米粒表面修饰的分子对其透过圆窗膜的影响第64-66页
第五章 纳米粒混合穿膜肽内耳给药的近红外荧光成像及药动学研究第66-75页
    1 材料第66-67页
        1.1 仪器第66页
        1.2 试剂第66页
        1.3 实验动物第66-67页
    2 方法第67-68页
        2.1 荧光成像比较纳米粒混合不同穿膜肽进入耳蜗的荧光强度第67页
        2.2 荧光成像比较不同纳米粒混合穿膜肽进入耳蜗的荧光强度第67页
        2.3 不同纳米粒混合穿膜肽在内耳外淋巴的药动学研究第67-68页
        2.4 不同纳米粒混合穿膜肽经鼓室给药后在耳蜗中的含量测定第68页
        2.5 数据分析第68页
    3 结果第68-72页
        3.1 荧光成像比较纳米粒混合不同穿膜肽进入耳蜗的荧光强度第68-70页
        3.2 荧光成像比较不同纳米粒混合穿膜肽进入耳蜗的荧光强度第70-71页
        3.3 不同纳米粒混合穿膜肽内耳给药的药动学参数第71-72页
    4 讨论第72-75页
        4.1 PLGA纳米粒与穿膜肽的混合第72-73页
        4.2 穿膜肽的促渗作用第73页
        4.3 不同纳米粒混合穿膜肽进入耳蜗的比较第73页
        4.4 纳米粒透过圆窗膜在耳蜗中的路径第73-75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6页
英文缩写注释第86-87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7-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康·米·西蒙诺夫作品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分析
下一篇:我的袓国在远方--谢尔盖·多甫拉托夫创作的艺术特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