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减刑制度概述 | 第11-19页 |
1.1 减刑的概念、性质与功能 | 第11-16页 |
1.1.1 减刑的概念 | 第11页 |
1.1.2 减刑的性质 | 第11-14页 |
1.1.3 减刑的功能 | 第14-16页 |
1.2 我国减刑制度的形成 | 第16-19页 |
第2章 我国减刑制度的适用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31页 |
2.1 现行减刑制度的基本适用方式 | 第19-21页 |
2.1.1 减刑的适用条件 | 第19页 |
2.1.2 减刑制度的具体运用 | 第19-21页 |
2.2 我国现行减刑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1-31页 |
2.2.1 制度设计方面的问题 | 第21-22页 |
2.2.2 司法实务方面的问题 | 第22-27页 |
2.2.3 法律监督方面的问题 | 第27-31页 |
第3章 我国减刑制度的完善 | 第31-46页 |
3.1 制度设计方面的完善措施 | 第31-33页 |
3.1.1 提高减刑制度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并制定统一的减刑适用标准 | 第31-32页 |
3.1.2 建立严格的减刑撤销制度以提升对罪犯的事后约束力 | 第32-33页 |
3.2 司法实务方面的完善措施 | 第33-36页 |
3.2.1 改革监狱体制并有效克服“以减代管”和减刑功能异化现象 | 第33-35页 |
3.2.2 完善对减刑案件的司法审理 | 第35-36页 |
3.3 法律监督方面的完善措施 | 第36-40页 |
3.3.1 完善检察监督机制 | 第36-37页 |
3.3.2 强化人大监督工作 | 第37-39页 |
3.3.3 开拓社会监督渠道 | 第39页 |
3.3.4 提高内部监督能力 | 第39-40页 |
3.4 实现从“减刑为主、假释为辅”到“假释为主、减刑为辅”的行刑格局转变 | 第40-46页 |
3.4.1 假释制度相较于减刑制度的优越性 | 第41-42页 |
3.4.2 我国减刑、假释制度的适用现状:“减刑为主、假释为辅” | 第42-44页 |
3.4.3 行刑格局调整:从“减刑为主、假释为辅”到“假释为主、减刑为辅”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