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精神分析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8-14页 |
| 一、选题目的意义 | 第8-9页 |
|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新精神分析理论与辅导员工作的内在关联 | 第14-24页 |
| 第一节 新精神分析理论概述 | 第14-16页 |
| 一、新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 | 第14页 |
| 二、新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三、新精神分析理论的特点 | 第15-16页 |
|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工作概述 | 第16-19页 |
|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概念 | 第16-17页 |
|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职责 | 第17-18页 |
|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点 | 第18-19页 |
| 第三节 新精神分析理论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在关联 | 第19-22页 |
|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0页 |
|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0-21页 |
| 三、新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可行性 | 第21-22页 |
| 四、新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必要性 | 第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社会兴趣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 第24-34页 |
| 第一节 社会兴趣论概述 | 第24-26页 |
| 一、社会兴趣论的提出 | 第24页 |
| 二、社会兴趣论的内容 | 第24-26页 |
| 三、社会兴趣论的特点 | 第26页 |
| 第二节 社会兴趣论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 第26-30页 |
| 一、积极挖掘生活意义 | 第27-28页 |
| 二、敢于面对自卑心理 | 第28页 |
| 三、不断提升合作能力 | 第28-30页 |
|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 第30-33页 |
| 一、引导学生乐观生活 | 第30-31页 |
| 二、消除学生不良心理 | 第31-32页 |
| 三、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分析心理学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 第34-44页 |
| 第一节 分析心理学理论概述 | 第34-37页 |
| 一、分析心理学理论的提出 | 第34页 |
| 二、分析心理学理论的内容 | 第34-36页 |
| 三、分析心理学理论的特点 | 第36-37页 |
| 第二节 分析心理学理论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 第37-40页 |
| 一、努力实现个体化 | 第37-38页 |
| 二、充分地认知自我 | 第38-39页 |
| 三、完成心理的整合 | 第39-40页 |
|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 第40-43页 |
| 一、积极探索存在意义 | 第40-41页 |
| 二、制定合理人生目标 | 第41-42页 |
| 三、注重个体心灵成长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自我同一性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 第44-54页 |
| 第一节 自我同一性理论概述 | 第44-47页 |
| 一、自我同一性理论的提出 | 第44-45页 |
| 二、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内容 | 第45-46页 |
| 三、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特点 | 第46-47页 |
| 第二节 自我同一性理论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 第47-50页 |
| 一、建立“自我同一性” | 第47-48页 |
| 二、克服“消极同一性” | 第48-49页 |
| 三、应对“阶段危机性” | 第49-50页 |
|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 第50-53页 |
| 一、学会自我认识 | 第50页 |
| 二、善于管理自己 | 第50-52页 |
| 三、加强“三观”教育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