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9-12页 |
1.1.1 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慨念和类型 | 第10页 |
1.1.2 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现实社会秩序的挑战 | 第10-11页 |
1.1.3 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理论与概念 | 第12-14页 |
1.2.1 公共治理理论 | 第12页 |
1.2.2 网络群体性事件 | 第12-13页 |
1.2.3 公共治理理论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运用 | 第13-14页 |
2 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 | 第14-22页 |
2.1 近年来典型网络群体性事件 | 第14-15页 |
2.1.1 “E租宝”事件 | 第14页 |
2.1.2 “北京雷洋”事件 | 第14-15页 |
2.1.3 “宁波PX”事件 | 第15页 |
2.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 第15-17页 |
2.2.1 利益诉求型 | 第16页 |
2.2.2 事件关注型 | 第16-17页 |
2.2.3 价值冲突型 | 第17页 |
2.3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 第17-19页 |
2.3.1 参与主体多元 | 第17-18页 |
2.3.2 影响迅速且广泛 | 第18-19页 |
2.3.3 多元主体虚实互动 | 第19页 |
2.4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一般发展规律 | 第19-22页 |
2.4.1 潜伏期 | 第20页 |
2.4.2 扩散期 | 第20页 |
2.4.3 爆发期 | 第20-21页 |
2.4.4 治愈期 | 第21页 |
2.4.5 转移期 | 第21-22页 |
3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 第22-25页 |
3.1 网络新型媒体发展迅速,舆情监管治理滞后 | 第22页 |
3.2 公民民主维权意识提升,法治意识仍然薄弱 | 第22-23页 |
3.3 社会转型利益矛盾频发,民意诉求渠道不畅 | 第23页 |
3.4 各类敌对势力借机生事,仅靠政府独木难支 | 第23-25页 |
4 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中面临的困境 | 第25-28页 |
4.1 政府主体治理能力不足 | 第25页 |
4.2 网民整体素质较弱 | 第25-26页 |
4.3 网络媒体缺乏引导监督和制衡机制 | 第26-27页 |
4.4 民间组织治理参与度低且能力低下 | 第27-28页 |
5 网络群体性事件综合治理的政策建议 | 第28-35页 |
5.1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 第28-30页 |
5.1.1 建立网络舆情引导和应急处理机制 | 第28-29页 |
5.1.2 加强与其他治理主体的沟通 | 第29页 |
5.1.3 加强网络法律规制 | 第29-30页 |
5.1.4 总结经验得失,解决根本问题 | 第30页 |
5.2 全面提升网民综合素质 | 第30-31页 |
5.2.1 培养网民鉴别能力,提升自律意识 | 第30-31页 |
5.2.2 加强网民参与能力,提升其监督意识 | 第31页 |
5.3 积极扶持媒体发展 | 第31-32页 |
5.3.1 引导健康舆论,提升媒体形象 | 第31-32页 |
5.3.2 加强舆论监督,规范各方行为 | 第32页 |
5.4 甄别发展各类民间组织 | 第32-35页 |
5.4.1 改革官方背景民间组织 | 第33页 |
5.4.2 监管境外涉华NGO组织 | 第33-34页 |
5.4.3 发展本土草根民间组织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