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造叠加的东昆仑典型金矿成矿分析及预测应用研究--以五龙沟金矿为例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2页 |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2.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1-12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 1.4 本文研究过程中开展的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15-18页 |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5页 |
| 2.2 研究区地层 | 第15-16页 |
| 2.3 研究区构造 | 第16页 |
| 2.4 研究区岩浆岩 | 第16-18页 |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8-31页 |
| 3.1 地层 | 第18-19页 |
| 3.1.1 下元古界长城系 | 第18-19页 |
| 3.1.2 上元古界青白口系 | 第19页 |
| 3.1.3 第四系 | 第19页 |
| 3.2 构造 | 第19-20页 |
| 3.3 岩浆岩 | 第20-21页 |
| 3.3.1 侵入活动及侵入岩 | 第20-21页 |
| 3.3.2 火山活动及火山岩 | 第21页 |
| 3.4 矿体特征 | 第21-27页 |
| 3.4.1 红旗沟矿段 | 第22-23页 |
| 3.4.2 黄龙沟矿段 | 第23-25页 |
| 3.4.3 黑石沟矿段 | 第25页 |
| 3.4.4 水闸东沟矿段 | 第25-27页 |
| 3.5 矿石特征 | 第27-28页 |
| 3.6 围岩蚀变及成矿阶段 | 第28页 |
| 3.6.1 围岩蚀变 | 第28页 |
| 3.6.2 成矿阶段 | 第28页 |
| 3.7 成矿时代 | 第28-31页 |
| 第4章 金矿床微量元素组合特征 | 第31-42页 |
| 4.1 样品采集及分析 | 第31-32页 |
| 4.2 岩石微量元素特征 | 第32-33页 |
| 4.3 指示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36页 |
| 4.4 聚类分析 | 第36-37页 |
| 4.5 因子分析 | 第37-40页 |
| 4.6 矿体元素组合特征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 | 第42-58页 |
| 5.1 研究方法及适用条件 | 第42-44页 |
| 5.1.1 研究方法 | 第42页 |
| 5.1.2 适用条件 | 第42-44页 |
| 5.2 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 | 第44-58页 |
| 5.2.1 构造叠加晕简述 | 第44页 |
| 5.2.2 构造叠加晕特征 | 第44-55页 |
| 5.2.3 构造叠加晕模式 | 第55-57页 |
| 5.2.4 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标志 | 第57-58页 |
| 第6章 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评价 | 第58-62页 |
| 6.1 LM8矿脉深部成矿预测评价 | 第58-59页 |
| 6.2 工程验证 | 第59-62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附录 | 第68-80页 |
| 作者简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