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s | 第5-9页 |
导言 | 第12-22页 |
一、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 第12-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四、论文结构 | 第20-21页 |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21-22页 |
引言 | 第22-24页 |
第一章 行政执法证据与刑事证据衔接之基本理论 | 第24-35页 |
第一节 解读《刑事诉讼法》第52条第2款 | 第24-29页 |
一、行政执法证据及相关概念 | 第24-27页 |
二、行政机关及其外延 | 第27-29页 |
第二节 行政执法证据与刑事证据对比分析 | 第29-31页 |
一、证据概念方面的一致性 | 第29-30页 |
二、收集认定方面的差异性 | 第30-31页 |
第三节 行政执法证据与刑事证据衔接之利弊分析 | 第31-35页 |
一、行政执法证据与刑事证据衔接的价值 | 第31-33页 |
二、行政执法证据与刑事证据衔接的现实困惑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我国刑事诉讼引用行政执法证据现状分析 | 第35-42页 |
第一节 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一、《刑事诉讼法》之规定过于抽象 | 第35-36页 |
二、各司法解释对行政执法证据范围规定不一致 | 第36-37页 |
三、程序性规定文件效力等级低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实践操作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38-42页 |
一、程序运行自由度大 | 第38-40页 |
二、程序异化 | 第40页 |
三、证据审查与法定要求不符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域外行政执法证据与刑事证据衔接程序之借鉴 | 第42-46页 |
第一节 不同法系在具体规则上的差异性 | 第42-44页 |
一、大陆法系以权利保障为出发点的认定机制 | 第42-43页 |
二、英美法系以证据规则为依据的实践操作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对我国相关证据立法的借鉴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行政执法证据与刑事证据衔接程序架构 | 第46-69页 |
第一节 行政执法证据与刑事证据衔接程序架构基本原则 | 第47-50页 |
一、兼顾明确与协调 | 第47-48页 |
二、刑事优先原则的弹性适用 | 第48-49页 |
三、公正与效率并重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构建行政执法证据与刑事证据衔接运行机制 | 第50-58页 |
一、确立行政执法证据的分类审查制度 | 第50-55页 |
二、增设瑕疵行政执法证据的补正措施 | 第55-56页 |
三、强化监督机制 | 第56-58页 |
第三节 完善行政执法证据与刑事证据衔接流程 | 第58-64页 |
一、明确案件移送主体身份 | 第58-61页 |
二、细化行政执法机关案件移送材料要求 | 第61-62页 |
三、强化移送审查标准及流程 | 第62-63页 |
四、严格案件移送交接事项的时间节点 | 第63-64页 |
第四节 建立行政执法证据与刑事证据衔接的配套机制 | 第64-69页 |
一、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联结机制建设 | 第64-65页 |
二、提升行政执法机关证据收集水平 | 第65-66页 |
三、建立行政执法人员出庭作证制度 | 第66-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