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四川汉族民歌地理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范围 | 第11-12页 |
一、时空范围 | 第11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一、音乐地理学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四川汉族民歌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研究难点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历史时期四川民歌的发展历程 | 第16-21页 |
第一节 清代以前四川民歌的发展 | 第16-19页 |
一、先秦到魏晋---巴蜀先民的亦歌亦舞 | 第16-17页 |
二、唐宋时期---竹枝词的兴盛流传 | 第17-18页 |
三、元明清时期---百家融汇,竞相争鸣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近代以来四川民歌的演变过程 | 第19-21页 |
一、晚清至民国---动荡时局下的民歌活动 | 第19-20页 |
二、建国以后---民歌的整理和保护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近代以来四川汉族民歌分布情况 | 第21-42页 |
第一节 山歌 | 第21-26页 |
一、神歌 | 第22-23页 |
二、背二歌 | 第23-24页 |
三、秧歌、薅草歌 | 第24-25页 |
四、其它山歌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号子 | 第26-32页 |
一、船工号子 | 第27-28页 |
二、搬运号子 | 第28-29页 |
三、工程号子 | 第29-30页 |
四、作坊号子 | 第30-32页 |
五、农事号子 | 第32页 |
第三节 小调 | 第32-34页 |
第四节 风俗歌 | 第34-39页 |
一、婚嫁歌 | 第35-36页 |
二、丧歌 | 第36-37页 |
三、灯调 | 第37-39页 |
第五节 儿歌 | 第39-42页 |
第三章 个案研究---薅草锣鼓的分布与传承研究 | 第42-52页 |
第一节 概况 | 第42-44页 |
第二节 薅草锣鼓的地区分布及特点 | 第44-47页 |
一、川东地区 | 第44-45页 |
二、川北地区 | 第45页 |
三、川南地区 | 第45-46页 |
四、渝东南地区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川渝地区薅草锣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 第47-49页 |
一、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 | 第47-48页 |
二、与人文环境互动关系 | 第48-49页 |
第四节 川渝地区薅草锣鼓的保护和继承 | 第49-52页 |
第四章 近代以来四川汉族民歌与环境的关系 | 第52-61页 |
第一节 四川汉族民歌与自然地理环境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四川汉族民歌与人文地理环境 | 第53-57页 |
一、历史文化传统对民歌的影响 | 第54-55页 |
二、民族、宗教文化对民歌的影响 | 第55-56页 |
三、物质生产方式对民歌的影响 | 第56页 |
四、政治环境对民歌的影响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民歌对环境的作用 | 第57-61页 |
一、引导人们认识自然,热爱环境 | 第57-58页 |
二、反映人民生活,鼓励劳动 | 第58页 |
三、传播文化,教化世人 | 第58-59页 |
四、映射时事,凸显精神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