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主要缩写词 | 第14-15页 |
1 绪论 | 第15-4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5-18页 |
1.2 AS易损斑块的特点 | 第18-19页 |
1.3 血管新生是AS稳定斑块转化为易损斑块的关键因素 | 第19-23页 |
1.3.1 斑块内血管新生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2 血管新生促进易损斑块形成的机理 | 第20-22页 |
1.3.3 血管新生在AS斑块和肿瘤理论研究及临床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1.4 斑块处切应力调控斑块的病理过程 | 第23-25页 |
1.4.1 斑块处切应力类型和分布 | 第23-24页 |
1.4.2 低切应力对斑块的影响 | 第24页 |
1.4.3 高切应力刺激易损斑块形成 | 第24-25页 |
1.4.4 斑块破裂的力学机制 | 第25页 |
1.5 脂质侵润是AS斑块形成的高危因素 | 第25-26页 |
1.6 血管新生研究的进展 | 第26-29页 |
1.6.1 血管新生的方式 | 第26-27页 |
1.6.2 血管新生的主要作用因子 | 第27页 |
1.6.3 血管新生的信号通路 | 第27-28页 |
1.6.4 内皮祖细胞和内皮细胞在AS斑块血管新生中的作用 | 第28-29页 |
1.7 VEGF调控血管新生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 第29-31页 |
1.7.1 VEGF调控血管新生 | 第29-30页 |
1.7.2 VEGF可能参与AS易损斑块的发展 | 第30页 |
1.7.3 VEGF促进斑块内血管新生的作用研究 | 第30-31页 |
1.8 VEGFR2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的重要调控蛋白 | 第31-33页 |
1.8.1 VEGFR2在内皮细胞增殖中的调控作用 | 第32页 |
1.8.2 VEGFR2在内皮细胞迁移过程中的作用 | 第32页 |
1.8.3 VEGFR2调控内皮细胞的存活 | 第32-33页 |
1.8.4 VEGFR2调控内皮细胞的通透性 | 第33页 |
1.9 VEGFR1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之间的关系 | 第33-34页 |
1.10 FAK及其磷酸化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新生中的作用 | 第34页 |
1.11 Paxillin及其磷酸化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新生中的作用 | 第34-35页 |
1.12 VEGF-VEGFR2-FAK/paxillin信号通路研究前景 | 第35-36页 |
1.13 CD31与斑块血管新生之间的关系 | 第36页 |
1.14 TNP-470在血管新生类疾病中的应用 | 第36页 |
1.15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36-41页 |
1.15.1 研究思路 | 第36-38页 |
1.15.2 主要内容 | 第38-41页 |
1.16本文的创新点 | 第41-43页 |
2 高切应力和高脂肪调控血管新生是动脉粥样易损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 | 第43-61页 |
2.1 引言 | 第43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43-48页 |
2.2.1 材料与实验动物 | 第43-45页 |
2.2.2 小鼠颈动脉套环模型建立 | 第45-47页 |
2.2.3 斑块的形态学表征 | 第47-48页 |
2.2.4 统计分析 | 第48页 |
2.3 结果 | 第48-56页 |
2.3.1 高低切应力对高脂模型组斑块形成的作用。 | 第48-50页 |
2.3.2 高脂对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影响 | 第50-52页 |
2.3.3 TNP-470对斑块形成的抑制作用 | 第52-54页 |
2.3.4 五组实验动物斑块内血管新生的比较 | 第54-56页 |
2.4 讨论 | 第56-59页 |
2.4.1 高脂高切应力与动脉粥样易损斑块形成的关系 | 第56-57页 |
2.4.2 高脂高切应力与易损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关系 | 第57-58页 |
2.4.3 血管新生与动脉粥样易损斑块形成的关系 | 第58-59页 |
2.5 小结 | 第59-61页 |
3 血管新生相关蛋白VEGF、CD31在AS斑块中的表达 | 第61-71页 |
3.1 引言 | 第61-62页 |
3.1.1 VEGF与AS斑块血管新生的必然联系 | 第61-62页 |
3.1.2 CD31在AS斑块血管新生中的作用 | 第62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62-66页 |
3.2.1 材料与实验动物 | 第62-64页 |
3.2.2 动物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3.2.3 免疫染色实验方法 | 第65页 |
3.2.4 统计分析 | 第65-66页 |
3.2.5 实验注意事项 | 第66页 |
3.3 结果 | 第66-67页 |
3.3.1 VE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第66-67页 |
3.3.2 CD3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第67页 |
3.4 讨论 | 第67-69页 |
3.4.1 AS斑块病理变化与VEGF存在密切相关性 | 第67-68页 |
3.4.2 CD31是AS斑块内血管新生标记物 | 第68-69页 |
3.4.3 VEGF参与了AS斑块内血管新生过程 | 第69页 |
3.5 小结 | 第69-71页 |
4 高脂高切应力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主导的血管新生 | 第71-85页 |
4.1 引言 | 第71-72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2-75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72页 |
4.2.2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制备和检测 | 第72-73页 |
4.2.3 构建切应力加载系统 | 第73-74页 |
4.2.4 内皮细胞迁移 | 第74页 |
4.2.5 内皮细胞体外管腔形成 | 第74-75页 |
4.3 结果 | 第75-80页 |
4.3.1 正常组内皮细胞体外管腔形成 | 第75页 |
4.3.2 oxLDL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 | 第75-77页 |
4.3.3 高切应力刺激内皮细胞血管新生 | 第77-79页 |
4.3.4 oxLDL和高切应力诱导内皮细胞的迁移 | 第79-80页 |
4.4 讨论 | 第80-83页 |
4.4.1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内皮细胞主导的血管新生 | 第80-82页 |
4.4.2 高切应力能促进内皮细胞主导的血管新生 | 第82-83页 |
4.5 小结 | 第83-85页 |
5 VEGF调控oxLDL和高切应力介导的血管新生 | 第85-111页 |
5.1 引言 | 第85-86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6-93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86-87页 |
5.2.2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制备和检测 | 第87-88页 |
5.2.3 构建切应力加载系统 | 第88-89页 |
5.2.4 VEGF过表达构建 | 第89页 |
5.2.5 VEGFsiRNA序列设计和转染 | 第89页 |
5.2.6 Western blot印记检测: | 第89-92页 |
5.2.7 内皮细胞迁移 | 第92页 |
5.2.8 内皮细胞体外管腔形成 | 第92-93页 |
5.3 结果 | 第93-106页 |
5.3.1 oxLDL对内皮细胞中VEGF、VEGFR1、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93-95页 |
5.3.2 oxLDL时间梯度对内皮细胞中VEGF、VEGFR1、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95-96页 |
5.3.3 高切应力对内皮细胞中VEGF、VEGFR1、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96-98页 |
5.3.4 高切应力时间梯度对内皮细胞中VEGF、VEGFR1、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98-100页 |
5.3.5 VEGF调控内皮细胞功能主导的血管新生 | 第100-101页 |
5.3.6 VEGF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 | 第101-102页 |
5.3.7 VEGF调控oxLDL和高切应力介导的血管新生 | 第102-105页 |
5.3.8 VEGF调控oxLDL和高切应力介导的内皮细胞迁移 | 第105-106页 |
5.4 讨论 | 第106-109页 |
5.4.1 VEGF能调控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管腔形成 | 第106-107页 |
5.4.2 VEGF能调控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迁移和管腔形成 | 第107-108页 |
5.4.3 VEGF能调控高切应力诱导的内皮细胞迁移和管腔形成 | 第108-109页 |
5.5 小结 | 第109-111页 |
6 高脂协同高切应力通过VEGF-VEGFR1/VEGFR2信号通路调控血管新生 | 第111-135页 |
6.1 引言 | 第111-112页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12-119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112-113页 |
6.2.2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制备和检测 | 第113页 |
6.2.3 构建切应力加载系统 | 第113-114页 |
6.2.4 VEGF过表达构建 | 第114-115页 |
6.2.5 VEGFsiRNA序列设计和转染 | 第115页 |
6.2.6 VEGFR1、VEGFR2siRNA序列设计和转染 | 第115-116页 |
6.2.7 Western blot印记检测: | 第116-119页 |
6.2.8 内皮细胞迁移 | 第119页 |
6.2.9 内皮细胞体外管腔形成 | 第119页 |
6.3 结果 | 第119-129页 |
6.3.1 VEGF调控VEGF-VEGFR2下游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 | 第119-121页 |
6.3.2 oxLDL、高切应力联合VEGF对VEGF-VEGFR2下游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 | 第121-124页 |
6.3.3 VEGFR2、VEGFR1在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 第124-126页 |
6.3.4 VEGFR1、VEGFR2调控VEGF介导的内皮细胞功能主导的血管新生 | 第126-127页 |
6.3.5 VEGFR1、VEGFR2调控VEGF介导的内皮细胞迁移 | 第127-129页 |
6.4 讨论 | 第129-133页 |
6.4.1 VEGF、VEGFR2在VEGFR2-FAK/paxillin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 第129-130页 |
6.4.2 VEGFR2、VEGFR1是VEGF调控内皮细胞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关键蛋白 | 第130-131页 |
6.4.3 VEGF-VEGFR2-FAK/paxillin,VEGFR1参与ox-LDL、高切应力诱导的血管新生 | 第131-133页 |
6.5 小结 | 第133-13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5-13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5-137页 |
7.2 存在的不足和后续研究工作的建议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63页 |
附录 | 第163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文章目录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