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0-11页 |
一、仿真人工椎间盘在山羊体内模型的建立 | 第11-16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1-13页 |
1.1.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第11页 |
1.1.2 术前准备 | 第11页 |
1.1.3 麻醉方式 | 第11页 |
1.1.4 山羊体位及手术方式 | 第11-13页 |
1.1.4.1 手术间隙显露 | 第11-12页 |
1.1.4.2 清除椎间盘 | 第12页 |
1.1.4.3 假体置入 | 第12页 |
1.1.4.4 注意事项 | 第12-13页 |
1.1.5 术后管理 | 第13页 |
1.1.6 观察指标 | 第13页 |
1.1.7 影像学检查 | 第13页 |
1.2 结果 | 第13页 |
1.3 讨论 | 第13-15页 |
1.4 小结 | 第15-16页 |
二、仿真人工椎间盘在山羊体内模型建立的可行性评价 | 第16-26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16-23页 |
2.1.1 仿真人工椎间盘的设计 | 第16-19页 |
2.1.1.1 脊柱的解剖基础 | 第16页 |
2.1.1.2 脊柱的分柱 | 第16-17页 |
2.1.1.3 脊柱的生物力学 | 第17页 |
2.1.1.4 假体的设计标准 | 第17-19页 |
2.1.1.5 设计的假体的主要特点 | 第19页 |
2.1.2 动物选择和分组实验 | 第19-20页 |
2.1.3 山羊体内仿真人工椎间盘置换模型建立和围手术期管理 | 第20页 |
2.1.4 骨长入、固定效果和非融合技术评价 | 第20-23页 |
2.1.4.1 脊髓损伤的功能评价系统 | 第20页 |
2.1.4.2 腰椎X线检查 | 第20-21页 |
2.1.4.3 AutoCAD制图软件测量方法 | 第21页 |
2.1.4.4 生物相容性 | 第21页 |
2.1.4.5 骨的组织学 | 第21-22页 |
2.1.4.6 标本的病理及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 | 第22-23页 |
2.2 结果 | 第23页 |
2.2.1 一般情况 | 第23页 |
2.2.2 影像学结果 | 第23页 |
2.2.3 人工椎间盘活动度的测量 | 第23页 |
2.2.4 骨长入结果 | 第23页 |
2.3 讨论 | 第23-25页 |
2.3.1 关于仿真人工椎间盘 | 第23-24页 |
2.3.2 山羊模型建立的可行性 | 第24-25页 |
2.3.3 研究结果的评估 | 第25页 |
2.4 小结 | 第25-26页 |
结论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32-33页 |
附录 | 第33-38页 |
综述 脊柱非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 第38-51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