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重要苗期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及产量构成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30页
 1 作物杂种优势研究第10-15页
   ·杂种优势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第10-11页
   ·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第11-13页
     ·两个经典假说第11-13页
       ·显性假说第12页
       ·超显性假说第12页
       ·对显性假说和超显性假说的综合评价第12-13页
   ·亲本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关系第13-14页
   ·数量性状位点(QTLs)与杂种优势关系第14-15页
 2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回顾、现状及展望第15-20页
   ·三系杂交水稻研究利用的主要成就第15-17页
   ·两系杂交水稻研究利用的主要成就第17-19页
   ·当前杂交水稻育种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第19-20页
 3 水稻机插秧第20-23页
   ·水稻机插秧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1-22页
     ·国内外机插秧发展现状第21页
     ·机插秧存在的问题第21-22页
       ·机插秧的农艺技术不配套第22页
       ·缺乏适应机插秧的优良品种第22页
   ·发展我国机插秧的应对策略第22-23页
     ·积极选育适应机械化栽插要求的优良新品种第22-23页
     ·发展机插秧配套栽培技术第23页
 4 强优势杂交水稻的育种策略研究第23-28页
   ·水稻强优势杂交组合利用现状和问题第23-26页
     ·亲本遗传基础单一,新选育的组合优势不强第24页
     ·育种方法和育种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第24-26页
   ·应对的育种策略第26-28页
     ·着重于育种材料的创新创制第26页
     ·着重于广亲和基因和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深入应用第26-27页
     ·着重于理想株型塑造和杂种优势利用的有机结合第27-28页
     ·着重于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有效突破第28页
     ·着重于适应新的耕作栽培方式第28页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8-30页
第二章 水稻秧苗影响机插质量的几个重要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第30-3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1-34页
   ·水稻4个重要秧苗性状世代间的遗传差异第31页
   ·水稻4个重要秧苗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第31-34页
     ·各性状基因效应类型分析第31-33页
     ·基因效应估值的拟合模型及其适合性检验第33-34页
 3 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水稻强优势杂交组合产量构成性状的相关性研究第35-4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5-36页
   ·供试材料第35页
   ·试验方法第35-36页
   ·统计方法第3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6-45页
   ·供试杂交稻组合各性状的特征值以及组合间差异第36-37页
   ·相关分析第37-39页
     ·供试组合各性状与恢复系相应性状的相关性第37-38页
     ·供试组合各性状与其超亲优势的相关性第38页
     ·供试组合各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第38页
     ·供试组合各性状间的偏相关分析第38-39页
   ·杂交组合超亲优势分析第39-43页
     ·单株有效穗数第39-40页
     ·每穗粒数第40页
     ·结实率第40-42页
     ·千粒重第42-43页
     ·单株产量第43页
   ·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第43-45页
     ·回归分析第43-44页
     ·产量构成性状对单株产量的通径分析第44-45页
     ·通径网络图第45页
 3 小结第45-48页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第48-50页
 1 讨论第48-49页
   ·水稻4个重要秧苗性状的基因效应第48页
   ·强优势杂交组合的选配第48-49页
 2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介导等温扩增实时浊度法检测抗草甘膦大豆研究
下一篇:红壤旱地施用芽前除草剂对作物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