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视角下的生计资本分析框架拓展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思路与分析方法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2.1 可持续生计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2.1.1 国外机构关于可持续生计的研究 | 第14-15页 |
2.1.2 国内学者对可持续生计资本的研究 | 第15-16页 |
2.2 已有能力理论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2.2.1 企业能力理论 | 第16页 |
2.2.2 国家能力理论 | 第16-17页 |
2.2.3 森的能力理论 | 第17页 |
2.2.4 区域发展能力理论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拓展 | 第19-29页 |
3.1 对脆弱性的探讨 | 第19-21页 |
3.1.1 脆弱性的涵义及其演变 | 第19-20页 |
3.1.2 SLA框架中的脆弱性及其不足 | 第20-21页 |
3.2 不同理论的比较 | 第21-23页 |
3.3 SLA框架的借鉴 | 第23-24页 |
3.4 可行能力分析框架的理论取向 | 第24-27页 |
3.5 基于可行能力成长的分析框架 | 第27-29页 |
第四章 生计资本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9-35页 |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9-30页 |
4.2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第30页 |
4.3 具体指标的选取 | 第30-32页 |
4.3.1 人力资本指标及其选取 | 第30-31页 |
4.3.2 物质资本指标及其选取 | 第31页 |
4.3.3 金融资本指标及其选取 | 第31页 |
4.3.4 社会资本指标及其选取 | 第31页 |
4.3.5 生态资本指标及其选取 | 第31-32页 |
4.4 具体评价方法 | 第32-35页 |
4.4.1 层次分析法 | 第32-33页 |
4.4.2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3-34页 |
4.4.3 总指数的合成 | 第34-35页 |
第五章 能力视角下的生计资本评价 | 第35-53页 |
5.1 保护区概况 | 第35-37页 |
5.1.1 自然环境状况 | 第35-36页 |
5.1.2 保护区替代生计项目情况 | 第36-37页 |
5.2 数据来源及其调查方法 | 第37-38页 |
5.2.1 数据来源 | 第37页 |
5.2.2 调查方法 | 第37-38页 |
5.3 数据处理 | 第38-41页 |
5.4 太子山保护区农户替代生计项目效益分析 | 第41-53页 |
5.4.1 农户基本情况分析 | 第41-43页 |
5.4.2 农户生计资本分析 | 第43-50页 |
5.4.3 替代生计项目效益评价 | 第50-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53-5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65页 |
“太子山保护区‘替代生计’模式创新”调查问卷 | 第56-6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