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我国水体现状 | 第11页 |
1.2 废水中氮的来源及危害 | 第11-13页 |
1.2.1 废水中氮的来源 | 第11-12页 |
1.2.2 氮污染的危害 | 第12-13页 |
1.3 脱氮技术 | 第13-20页 |
1.3.1 生物脱氮工艺及其发展 | 第14-18页 |
1.3.2 生物脱氮工艺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1.4 某污水处理厂概况 | 第20-23页 |
1.4.1 水厂简介 | 第20页 |
1.4.2 工艺流程及运行参数 | 第20-23页 |
第二章 课题设计 | 第23-31页 |
2.1 课题背景 | 第23-24页 |
2.2 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24-25页 |
2.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24页 |
2.2.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4-25页 |
2.2.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5页 |
2.3 试验装置及运行参数 | 第25-27页 |
2.3.1 试验装置及设备材料 | 第25-26页 |
2.3.2 试验运行参数 | 第26-27页 |
2.4 实验用水、用泥及污泥裂解液 | 第27-29页 |
2.4.1 试验用水 | 第27页 |
2.4.2 试验用泥 | 第27页 |
2.4.3 试验用污泥裂解液 | 第27-29页 |
2.5 分析项目、方法和仪器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生物脱氮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31-63页 |
3.1 山西省某污水处理厂第二分厂运行实况 | 第31-44页 |
3.1.1 生物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 | 第31-35页 |
3.1.2 生化池缺氧区的处理效果 | 第35-40页 |
3.1.3 外加碳源现场小试 | 第40-44页 |
3.2 低温碳化污泥裂解液与市政污水合并处理 | 第44-60页 |
3.2.1 反应器启动 | 第46-48页 |
3.2.2 裂解液的最大投加比例 | 第48页 |
3.2.3 投加裂解液时反应器的运行效果 | 第48-55页 |
3.2.4 综合分析 | 第55-6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第四章 污水处理厂曝气效果研究 | 第63-73页 |
4.1 试验期间SBR池运行状况 | 第63-64页 |
4.2 数据监测 | 第64页 |
4.3 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4.3.1 曝气时序DO浓度变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 第64-68页 |
4.3.2 后搅拌时序DO浓度直线下降、沉淀时序DO浓度保持不变 | 第68-69页 |
4.3.3 由监测数据发现的运行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3-77页 |
5.1 结论 | 第73-75页 |
5.2 其他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