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7页 |
一、《黄老帛书》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一) 定名问题 | 第8-9页 |
(二) 成书年代问题 | 第9-10页 |
(三) 产生地域问题 | 第10-11页 |
(四) 学派归属问题 | 第11-12页 |
(五) 对其政治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二、《黄老帛书》与黄帝传说 | 第12-14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四、笔者对《黄老帛书》基本问题的立场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 对《黄老帛书》基本问题的立场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道”的政治哲学思想 | 第17-35页 |
1.1 《黄老帛书》所论之“道” | 第17-28页 |
1.1.1 “道”与 | 第20-22页 |
1.1.2 “道”与“天道” | 第22-26页 |
1.1.3 “道”与“理” | 第26-27页 |
1.1.4 “道”与“刑名” | 第27-28页 |
1.2 《黄老帛书》“道”论与《老子》“道”论的异同 | 第28-35页 |
1.2.1 两者之同异 | 第29-33页 |
1.2.2 总结与评价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政治主张 | 第35-54页 |
2.1 “以法为符、皆断于法”的法治观念 | 第35-41页 |
2.1.1 “道生法”的提出 | 第35-37页 |
2.1.2 “法”概念辨析 | 第37-41页 |
2.2 “文武并用、刑德兼施”的治国之术 | 第41-44页 |
2.2.1 何为“文”、“武” | 第41-42页 |
2.2.2 何为“刑”、“德” | 第42-44页 |
2.2.3 以“阴阳”为基础的“刑德”思想 | 第44页 |
2.3 “贵贱有恒位”的等级秩序 | 第44-50页 |
2.3.1 尊君思想 | 第45-48页 |
2.3.2 以“阴阳”为基础的上下等级观念 | 第48-50页 |
2.4 战争观与军事思想 | 第50-54页 |
2.4.1 兼并统一的战争观 | 第50-52页 |
2.4.2 “守固战胜之道”的军事战略 | 第52-54页 |
第三章 特点及其影响 | 第54-65页 |
3.1 《黄老帛书》政治思想的特点 | 第54-59页 |
3.1.1 太上无刑——寻求社会秩序的和谐 | 第54-55页 |
3.1.2 执道循理——《黄老帛书》的“无为而治” | 第55-57页 |
3.1.3 “身国同治”的理论特色 | 第57-59页 |
3.2 略论《黄老帛书》政治思想的影响 | 第59-65页 |
3.2.1 对《黄老帛书》产生年代的几点思考 | 第59-61页 |
3.2.2 《黄老帛书》对荀子、韩非政治思想的影响 | 第61-63页 |
3.2.3 《黄老帛书》“无为而治”思想对汉初政治的影响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