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1.2 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 1.2.1 重金属主要来源 | 第11-13页 |
| 1.2.2 潜流带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1.2.3 潜流带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 第15-16页 |
| 1.2.4 渭河潜流带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 第16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1.3.1 渭河潜流带Cu、Zn时空分布特征 | 第16-17页 |
| 1.3.2 渭河潜流带Cu、Zn含量变化驱动因素 | 第17-18页 |
| 1.3.3 潜流带Cu、Zn污染评价 | 第18页 |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0-30页 |
| 2.1 研究区域 | 第20-22页 |
| 2.1.1 自然地理 | 第20页 |
| 2.1.2 地质地貌 | 第20-21页 |
| 2.1.3 水文气候 | 第21页 |
| 2.1.4 土地利用 | 第21-22页 |
| 2.1.5 人口经济 | 第22页 |
| 2.1.6 污染现状 | 第22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 2.2.1 研究点确定 | 第22-23页 |
| 2.2.2 采样点布置 | 第23-24页 |
| 2.2.3 野外试验 | 第24-25页 |
| 2.2.4 室内实验 | 第25页 |
| 2.3 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 2.3.1 相关性分析 | 第25-26页 |
| 2.3.2 变异性分析 | 第26页 |
| 2.3.3 多因素方差分析 | 第26页 |
| 2.3.4 扩散通量计算 | 第26-27页 |
| 2.4 污染评价 | 第27-30页 |
| 2.4.1 潜流带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27-29页 |
| 2.4.2 潜流带间隙水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渭河潜流带Cu、Zn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 第30-46页 |
| 3.1 潜流带Cu、Zn含量空间变化 | 第30-43页 |
| 3.1.1 同一研究点不同深度潜流带Cu、Zn含量变化 | 第30-40页 |
| 3.1.2 同一时间不同研究点潜流带Cu、Zn含量变化 | 第40-41页 |
| 3.1.3 同一深度不同研究点潜流带Cu、Zn含量变化 | 第41-43页 |
| 3.2 潜流带Cu、Zn含量季节变化 | 第43-44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渭河潜流带Cu、Zn含量变化的驱动因素 | 第46-54页 |
| 4.1 潜流带Cu、Zn含量变化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第46-47页 |
| 4.2 潜流带Cu、Zn含量在垂向上变化的驱动因素 | 第47-49页 |
| 4.3 潜流带Cu、Zn含量在不同研究点和季节上变化的驱动因素 | 第49-51页 |
| 4.4 潜流带Cu、Zn在沉积物一水界面迁移的迁移 | 第51-52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渭河潜流带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54-59页 |
| 5.1 潜流带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54-57页 |
| 5.1.1 地积累指数法 | 第54页 |
| 5.1.2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 第54-55页 |
| 5.1.3 基于环境质量基准评价方法 | 第55-57页 |
| 5.2 潜流带间隙水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57-58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9-60页 |
|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