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述评 | 第13页 |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论文研究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14-15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P2P网络金融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5页 |
2.2 金融监管理论 | 第15-16页 |
2.3 社会交换理论 | 第16页 |
2.4 金融创新理论 | 第16-18页 |
第3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市场现状分析 | 第18-28页 |
3.1 P2P网络借贷市场的兴起及发展 | 第18-22页 |
3.1.1 P2P网络借贷兴起的互联网金融背景 | 第18-19页 |
3.1.2 P2P网络借贷的发展历程 | 第19-22页 |
3.2 P2P网络借贷市场在我国的运作模式 | 第22-24页 |
3.2.1 类信用卡模式 | 第22-23页 |
3.2.2 类担保债券模式 | 第23页 |
3.2.3 类资产证券化模式 | 第23-24页 |
3.3 我国P2P网络借贷风险及监管困境 | 第24-28页 |
3.3.1 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风险 | 第24-26页 |
3.3.2 P2P平台监管困境 | 第26-28页 |
第4章 国外P2P借贷平台行业自律经验及对我国启示 | 第28-32页 |
4.1 美国P2P行业自律概述 | 第28页 |
4.2 英国P2P行业自律概述 | 第28-29页 |
4.3 英美P2P市场行业自律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2页 |
4.3.1 美国监管“一刀切”打击行业发展 | 第29页 |
4.3.2 英国行业自律为主保护平台创新性 | 第29-30页 |
4.3.3 英美行业自律经验对我国启示 | 第30-32页 |
第5章 我国P2P借贷平台行为选择分析及改进 | 第32-44页 |
5.1 P2P网络借贷市场行业自律参与主体分析 | 第32-33页 |
5.2 在监管条件下行业自律收益成本的博弈分析 | 第33-36页 |
5.2.1 相关假设及模型建立 | 第33-34页 |
5.2.2 均衡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5.3 构建信誉评级体系激励P2P平台自律 | 第36-44页 |
5.3.1 行业自律信誉概述 | 第36页 |
5.3.2 采取因子分析法构建信誉评级体系 | 第36-44页 |
第6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强化行业自律机制的进一步思考 | 第44-49页 |
6.1 提倡政府监管部分行政职能转移,加强与行业协会协调合作 | 第44-45页 |
6.2 建立权威性行业自律协会, 加强公信力建设 | 第45页 |
6.3 从行业准入,备案等方面细化行业规范和准则 | 第45-46页 |
6.4 建立与金融市场环境,实体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自律体系 | 第46页 |
6.5 总结与展望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