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论文研究的缘由与意义 | 第9-15页 |
1.1.1 进行个案研究的缘由 | 第9-13页 |
1.1.2 个案对象选择的意义 | 第13-15页 |
1.2 论文研究的基础和范围 | 第15-18页 |
1.2.1 论文研究的基础 | 第15-17页 |
1.2.2 论文研究的范围 | 第17-18页 |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 第18-21页 |
1.3.1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8-20页 |
1.3.2 论文研究的框架 | 第20-21页 |
1.4 论文结构图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建筑师和他们的时代 | 第23-61页 |
2.1 建筑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建筑文化背景 | 第23-34页 |
2.1.1 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 | 第23-27页 |
2.1.2 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所处的建筑文化背景 | 第27-34页 |
2.2 建筑师与圣约翰大学建筑系 | 第34-59页 |
2.2.1 上海建筑与上海文化 | 第34-35页 |
2.2.2 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建筑师及其思想初探 | 第35-42页 |
2.2.3 “中国的包豪斯”: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工程系 | 第42-5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三章 图纸上的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 | 第61-97页 |
3.1 建筑概况 | 第63-67页 |
3.1.1 背景回顾 | 第63-64页 |
3.1.2 建筑简述 | 第64-66页 |
3.1.3 最后命运 | 第66-67页 |
3.2 建筑与场所 | 第67-73页 |
3.2.1 与同济新村 | 第67-69页 |
3.2.2 与周围建筑与环境 | 第69-71页 |
3.2.3 与周围道路与交通 | 第71-72页 |
3.2.4 小结 | 第72-73页 |
3.3 建筑功能布置与流线组织 | 第73-80页 |
3.3.1 分区原则 | 第73-76页 |
3.3.2 功能布置 | 第76-78页 |
3.3.3 流线组织 | 第78-79页 |
3.3.4 小结 | 第79-80页 |
3.4 建筑的建构方式 | 第80-90页 |
3.4.1 结构形式概况 | 第80-83页 |
3.4.2 建构细节解析 | 第83-89页 |
3.4.3 小结 | 第89-90页 |
3.5 建筑的立面造型 | 第90-96页 |
3.5.1 门窗与立面 | 第91-93页 |
3.5.2 材料与立面 | 第93-95页 |
3.5.3 小结 | 第95-9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四章 时间·空间·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 | 第97-137页 |
4.1 单一空间的处理 | 第98-115页 |
4.1.1 空间的形状与尺度 | 第98-102页 |
4.1.2 空间的围合与分隔 | 第102-105页 |
4.1.3 空间的天花与地坪处理 | 第105-109页 |
4.1.4 空间的色彩与质感 | 第109-115页 |
4.2 多个空间的流动组织 | 第115-126页 |
4.2.1 由门厅到舞厅 | 第116-118页 |
4.2.2 由门厅到小吃部 | 第118-119页 |
4.2.3 由小吃部到休息室 | 第119-121页 |
4.2.4 空间水平流动的高潮——“休息室” | 第121-123页 |
4.2.5 空间垂直流动的补充 | 第123-126页 |
4.3 外部空间的流动延续 | 第126-127页 |
4.4 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流动空间”小结 | 第127-128页 |
4.5 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空间中的园林情结 | 第128-135页 |
4.5.1 入口前导空间 | 第128-130页 |
4.5.2 庭院空间手法的运用 | 第130-134页 |
4.5.3 园林装饰元素的应用 | 第134-135页 |
4.6 “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 | 第135-137页 |
第五章 现实中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 | 第137-177页 |
5.1 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在“孤独和批判中痛苦前行” | 第138-170页 |
5.1.1 “孤独”的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 | 第138-146页 |
5.1.2 “被批判”的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 | 第146-152页 |
5.1.3 “痛苦前行中”的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 | 第152-170页 |
5.2 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的现状问题 | 第170-175页 |
5.2.1 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的建筑质量 | 第170-173页 |
5.2.2 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的使用状况 | 第173-175页 |
5.3 本章小结:流动的艺术——历史和记忆的瑰宝 | 第175-17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77-181页 |
6.1 研究心得 | 第177-179页 |
6.1.1 对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较全面的认识 | 第177-178页 |
6.1.2 对建筑设计上的思考 | 第178-179页 |
6.1.3 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迫切需求 | 第179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179页 |
6.2.1 研究的基础不足 | 第179页 |
6.2.2 自身能力的不足 | 第179页 |
6.3 小结 | 第179-181页 |
致谢 | 第181-18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83-185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85-193页 |
附录 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1956年施工图 | 第193-235页 |
附录 《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同济大学学报) | 第235-247页 |
附录 《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建筑学报) | 第247-249页 |
附录 笔者对王吉螽的采访笔记 | 第249-263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63-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