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人群活动、时间与空间之必然相关性 | 第8-9页 |
1.1.2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对人群活动“夜态化”、“全时化”趋势的忽略 | 第9页 |
1.1.3 公园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关键作用与公园规划设计的发展困境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4 基础概念解析 | 第11-13页 |
1.4.1 公共空间 | 第11-12页 |
1.4.2 公园 | 第12页 |
1.4.3 时间维度 | 第12页 |
1.4.4 人群活动 | 第12-13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5.1 公共空间研究 | 第13-14页 |
1.5.2 公园研究 | 第14-15页 |
1.5.3 基于时间维度的人群活动研究 | 第15-16页 |
1.6 论文创新性 | 第16页 |
第2章 研究重点及研究方法 | 第16-29页 |
2.1 以微博签到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城市公园调研实例选择 | 第16-20页 |
2.2 重点关注问题 | 第20-21页 |
2.2.1 物质空间环境基础 | 第20-21页 |
2.2.2 时间维度下的人群活动强度特征 | 第21页 |
2.2.3 时间维度下的人群活动空间特征 | 第21页 |
2.3 相关研究理论 | 第21-25页 |
2.3.1 物质空间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2.3.2 人群活动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4 相关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2.5 实地调研及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2.5.1 物质空间环境分析方法 | 第26页 |
2.5.2 时间维度下的人群活动强度特征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5.3 时间维度下的人群活动空间特征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2.6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3章 基于人群活动不同时段差异比较下的公园规划设计实例分析 | 第29-84页 |
3.1 荔香公园 | 第29-48页 |
3.1.1 公园物质空间环境基础分析 | 第29-36页 |
3.1.2 时间维度下人群活动强度特征分析 | 第36-40页 |
3.1.3 时间维度下人群活动空间特征分析 | 第40-47页 |
3.1.4 荔香公园分析小结 | 第47-48页 |
3.2 文心公园 | 第48-67页 |
3.2.1 公园物质空间环境基础分析 | 第48-54页 |
3.2.2 时间维度下人群活动强度特征分析 | 第54-58页 |
3.2.3 时间维度下人群活动空间特征分析 | 第58-66页 |
3.2.4 文心公园分析小结 | 第66-67页 |
3.3 四海公园 | 第67-84页 |
3.3.1 公园物质空间环境基础分析 | 第67-73页 |
3.3.2 时间维度下人群活动强度特征分析 | 第73-76页 |
3.3.3 时间维度下人群活动空间特征分析 | 第76-82页 |
3.3.4 四海公园分析小结 | 第82-84页 |
第4章 公园人群活动时空特征成因初探与公园物质空间设计建议 | 第84-103页 |
4.1 公园人群活动强度与时间维度特征关系总结与成因初探 | 第84-87页 |
4.1.1 公园昼间静态型活动及夜间动态型活动主导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84-86页 |
4.1.2 光线条件对于人群活动强度的影响 | 第86-87页 |
4.2 公园人群活动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维度特征关系总结与成因初探 | 第87-89页 |
4.2.1 人群昼间理性与夜间感性的公园空间选择倾向 | 第87-88页 |
4.2.2 公园中空间的可意向性与空间使用全时性的正相关关系 | 第88-89页 |
4.3 时间维度与人群活动视角下的公园物质空间设计建议 | 第89-103页 |
4.3.1 入口空间的利用与设计建议 | 第89-91页 |
4.3.2 公园园路布局设计建议 | 第91-93页 |
4.3.3 广场与硬质地面空间的设计建议 | 第93-95页 |
4.3.4 草坪的多时段利用设计 | 第95-97页 |
4.3.5 水体岸线的设计建议 | 第97-99页 |
4.3.6 其它设计建议 | 第99-103页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03-105页 |
5.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103页 |
5.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103-104页 |
5.3 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附录 | 第108-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