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连续心输出量分析算法研究与软件设计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1.1 心血管疾病现状及监测 | 第12-13页 |
1.2 血流动力学简介 | 第13-15页 |
1.2.1 血流动力学概念与临床意义 | 第13页 |
1.2.2 血流动力学重要指标及其生理意义 | 第13-15页 |
1.3 心输出量算法及其监测仪发展现状 | 第15-25页 |
1.3.1 有创监测方法原理及其优缺点 | 第16-18页 |
1.3.2 微创监测方法原理及其优缺点 | 第18-21页 |
1.3.3 无创监测方法及其优缺点 | 第21-25页 |
1.3.4 心输出量监测方法总结与分析 | 第25页 |
1.4 论文研究意义、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4.1 研究意义与目标 | 第25-2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2 心输出量算法推导 | 第28-41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脉搏波 | 第28-30页 |
2.2.1 脉搏波产生原理 | 第28页 |
2.2.2 光电容积脉搏波测量原理 | 第28-30页 |
2.3 心血管系统模型 | 第30-33页 |
2.3.1 单弹性腔模型 | 第30-31页 |
2.3.2 双弹性腔模型 | 第31-33页 |
2.4 心输出量算法推导 | 第33-38页 |
2.4.1 心输出量计算推导 | 第33-34页 |
2.4.2 血压 | 第34-35页 |
2.4.3 外周阻力与动脉顺应性 | 第35-36页 |
2.4.4 脉搏波传导时间 | 第36-37页 |
2.4.5 其他血流动力学指标计算生理公式 | 第37-38页 |
2.5 心输出量新计算方法KC算法提出 | 第38-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3 KC算法计算心输出量研究 | 第41-49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生理参数提取 | 第42-46页 |
3.2.1 心电QRS波的特征点检测 | 第42-43页 |
3.2.2 脉搏波特征点检测 | 第43-44页 |
3.2.3 脉搏波传导时间计算 | 第44-45页 |
3.2.4 衰减时间常数RC计算 | 第45-46页 |
3.3 利用有创每搏出量标定KC算法中的K值 | 第46-47页 |
3.4 KC算法进行无创心输出量计算 | 第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数据采集系统 | 第49-64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采集系统总框架 | 第49-50页 |
4.3 硬件系统 | 第50-51页 |
4.4 嵌入式系统 | 第51-53页 |
4.4.1 嵌入式系统总设计 | 第51-52页 |
4.4.2 通信模块 | 第52-53页 |
4.5 软件系统设计 | 第53-62页 |
4.5.1 需求分析 | 第53-54页 |
4.5.2 软件设计 | 第54-60页 |
4.5.3 软件测试 | 第60-61页 |
4.5.4 软件界面 | 第61-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4-75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实验方案 | 第64-65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64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5.2.3 数据来源 | 第65页 |
5.3 KC算法有创运算结果与分析 | 第65-67页 |
5.4 KC算法无创运算结果与分析 | 第67-73页 |
5.4.1 血压与脉搏波传导时间的关系验证 | 第68-72页 |
5.4.2 无创运算结果与分析 | 第72-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总结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主要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