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自然电位方法在水文地质领域的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1.2.2 自然电位理论的发展现状 | 第15-18页 |
1.2.3 自然电位在其他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2 理论方法 | 第22-30页 |
2.1 非耦合分析理论获取孔隙度与弥散度 | 第22-28页 |
2.1.1 基于自然电位的非耦分析理论 | 第22-24页 |
2.1.2 电阻法的基本原理 | 第24-27页 |
2.1.3 基于电阻的非耦合分析理论 | 第27-28页 |
2.2 渗流理论获取孔隙度 | 第28-30页 |
3 自然电位与压力梯度之间的关系 | 第30-38页 |
3.1 自然电位与压力梯度之间的理论关系 | 第30页 |
3.2 自然电位与压力梯度关系的实验验证 | 第30-35页 |
3.2.1 实验装置和设备 | 第31页 |
3.2.2 实验过程 | 第31-32页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4 一维均质条件下基于自然电位和电阻的孔隙度与弥散度解析 | 第38-66页 |
4.1 非耦合分析理论与渗流理论的应用 | 第38-39页 |
4.1.1 非耦合分析理论的应用 | 第38页 |
4.1.2 渗流理论的应用 | 第38-39页 |
4.2 一维均质砂柱盐脉冲实验 | 第39-46页 |
4.2.1 实验过程 | 第39-41页 |
4.2.2 自然电位的时间变化过程 | 第41-44页 |
4.2.3 电阻的时间变化过程 | 第44-46页 |
4.3 非耦合分析理论获取孔隙度与弥散度 | 第46-57页 |
4.3.1 基于自然电位的非耦合分析理论获取孔隙度与弥散度 | 第46-54页 |
4.3.2 基于电阻的非耦合分析理论获取孔隙度与弥散度 | 第54-57页 |
4.4 渗流理论获取介质孔隙度 | 第57-60页 |
4.4.1 基于自然电位的渗流理论获取孔隙度 | 第57-59页 |
4.4.2 基于电阻的渗流理论获取孔隙度 | 第59-60页 |
4.5 讨论 | 第60-64页 |
4.5.1 自然电位非耦合分析理论所得结果的正确性 | 第60-62页 |
4.5.2 非耦合分析理论与渗流理论所得参数的比较 | 第62-63页 |
4.5.3 基于自然电位所得孔隙度与基于电阻所得孔隙度比较 | 第63-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一维非均质条件下基于自然电位的孔隙度解析 | 第66-82页 |
5.1 一维非均质砂柱盐脉冲实验 | 第66-68页 |
5.1.1 实验装置与设备 | 第66-67页 |
5.1.2 实验过程 | 第67-68页 |
5.2 自然电位的时间变化过程 | 第68-74页 |
5.3 非耦合分析理论在非均质条件下的适用性 | 第74-75页 |
5.4 渗流理论获取孔隙度 | 第75-78页 |
5.5 讨论 | 第78-80页 |
5.5.1 介质非均质性对非耦合分析理论拟合结果的影响 | 第78页 |
5.5.2 渗流理论所得孔隙度的空间变化 | 第78-8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6 二维均质条件下基于自然电位的渗流场与溶质运移过程分析 | 第82-92页 |
6.1 二维均质砂箱盐脉冲实验 | 第82-84页 |
6.1.1 实验装置和设备 | 第82-83页 |
6.1.2 实验过程 | 第83-84页 |
6.2 二维条件下自然电位空间分布的时间变化过程 | 第84-88页 |
6.3 基于自然电位所得的渗流场 | 第88-89页 |
6.4 讨论 | 第89-91页 |
6.4.1 基于自然电位的渗流场与理论渗流场之间的差异 | 第89-91页 |
6.4.2 排水速度对渗流场的影响 | 第9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7.1 结论 | 第92-93页 |
7.2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