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3.2 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1.4 相关理论与概念 | 第14-16页 |
1.4.1 河道景观的定义 | 第14页 |
1.4.2 河道景观开发的概念 | 第14-15页 |
1.4.3 河涌的含义 | 第15页 |
1.4.4 景观评价概念 | 第15-16页 |
1.5 研究的方法、框架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2 研究的框架 | 第16-18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9页 |
本章注释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河道景观开发理论与建设经验 | 第20-29页 |
2.1 国内外河道景观开发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1.1 国内河道景观开发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0-21页 |
2.1.2 国外河道景观开发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1-22页 |
2.2 国内河道景观开发的历程与实践经验 | 第22-23页 |
2.2.1 国内河道景观开发的案例分析 | 第22-23页 |
2.2.2 国内河道景观开发案例的实践经验总结 | 第23页 |
2.3 国外河道景观开发的历程与实践经验 | 第23-25页 |
2.3.1 国外河道景观开发的案例分析 | 第23-25页 |
2.3.2 国外河道景观开发案例的实践经验总结 | 第25页 |
2.4 广州市河涌景观开发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 | 第25-26页 |
2.4.1 广州市河道景观开发的实践经验 | 第25-26页 |
2.4.2 广州市河涌景观开发的理论研究 | 第26页 |
2.5 河道景观使用后评价的理论研究及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 第26-27页 |
2.5.1 国内外河道景观使用后评价的理论研究 | 第26-27页 |
2.5.2 本课题研究重点 | 第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本章注释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广州水系及石井河概况 | 第29-46页 |
3.1 广州城市空间及水系格局的演变 | 第29-32页 |
3.1.1 “背山面海,三江交汇”的优越水陆环境 | 第29页 |
3.1.2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城市山水格局 | 第29-30页 |
3.1.3 “山、城、田、海”现代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山水格局 | 第30-32页 |
3.2 白云区及白云区水系的概况 | 第32-37页 |
3.2.1 白云区历史沿革及概况 | 第32页 |
3.2.2 白云区自然、社会、经济的概况 | 第32-34页 |
3.2.3 白云区水系的概况 | 第34-37页 |
3.3 石井河概况及整治历程 | 第37-45页 |
3.3.1 石井河的区位条件 | 第37页 |
3.3.2 石井河流域人口与社会经济概况 | 第37-38页 |
3.3.3 石井河沿线道路交通概况 | 第38页 |
3.3.4 石井河周边的历史人文 | 第38-40页 |
3.3.5 石井河流域的近代衰败 | 第40-41页 |
3.3.6 石井河两岸整治的历程 | 第41-43页 |
3.3.7 石井河两岸整治的成果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页 |
本章注释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石井河两岸建成景观使用后评价 | 第46-82页 |
4.1 景观使用后评价及石井河景观开发 | 第46页 |
4.1.1 景观使用后评价 | 第46页 |
4.1.2 石井河景观开发 | 第46页 |
4.2 POE在石井河后景观开发中的目的及意义 | 第46-47页 |
4.3 现场访问 | 第47-50页 |
4.3.1 访问方案 | 第47-48页 |
4.3.2 访问结果 | 第48-50页 |
4.4 实地调查 | 第50-75页 |
4.4.1 调查方案 | 第50-51页 |
4.4.2 白海面水闸样本调查结果 | 第51-54页 |
4.4.3 洪圣古庙(石马村段)样本调查结果 | 第54-57页 |
4.4.4 平沙村样本调查结果 | 第57-60页 |
4.4.5 夏茅村、环滘村样本调查结果 | 第60-63页 |
4.4.6 张村、潭村段样本调查结果 | 第63-67页 |
4.4.7 槎龙村和聚龙村样本调查结果 | 第67-69页 |
4.4.8 岭南花园段(沈海高速~同康路段)样本调查结果 | 第69-71页 |
4.4.9 富力桃园样本调查结果 | 第71-73页 |
4.4.10 实地调查情况总结 | 第73-75页 |
4.5 问卷调查 | 第75-80页 |
4.5.1 调查方案 | 第75页 |
4.5.2 调查结果 | 第75-8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本章注释 | 第81-82页 |
第五章 石井河后续景观开发改进措施的探究 | 第82-100页 |
5.1 石井河景观开发广度的探究 | 第82-83页 |
5.2 石井河恢复自然生态河流探究 | 第83-88页 |
5.2.1 河床保留自然形式 | 第83页 |
5.2.2 生态浮岛 | 第83-85页 |
5.2.3 生态护岸 | 第85-88页 |
5.3 石井河滨水空间景观形态分析 | 第88-89页 |
5.3.1 亲水空间 | 第88-89页 |
5.3.2 自然空间 | 第89页 |
5.3.3 休憩空间 | 第89页 |
5.3.4 交通空间 | 第89页 |
5.4 石井河景观开发中人文脉络的传承 | 第89-91页 |
5.4.1 人文脉络的表现手法 | 第90页 |
5.4.2 人文脉络的展现措施 | 第90-91页 |
5.5 石井河两岸景观建筑的营建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 | 第91-92页 |
5.5.1 营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建筑小品 | 第91页 |
5.5.2 完善滨河景观带公共服务设施 | 第91-92页 |
5.6 石井河夜间照明系统的完善 | 第92页 |
5.6.1 重要节点照明 | 第92页 |
5.6.2 主要小节点照明 | 第92页 |
5.6.3 交通照明 | 第92页 |
5.6.4 主要桥梁桥身照明 | 第92页 |
5.7 石井河滨水景观植物配置 | 第92-95页 |
5.7.1 配置原则 | 第92-93页 |
5.7.2 植物景观群落营建 | 第93-95页 |
5.8 石井河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的完善 | 第95-96页 |
5.8.1 车行系统 | 第95页 |
5.8.2 人行系统 | 第95-96页 |
5.8.3 绿道系统 | 第96页 |
5.9 石井河滨河界面的统一控制 | 第96-99页 |
5.9.1 滨河建筑高度控制 | 第96-97页 |
5.9.2 滨河建筑外观规划 | 第97-99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99页 |
本章注释 | 第99-10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附录 石井河两岸景观开发调查问卷 | 第105-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附图 石井河总平面图 | 第110-111页 |
Ⅳ-2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