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净水工程(给水处理)论文

城乡统筹区域供水管网的水质生物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供水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研究第12-14页
        1.2.1 生物稳定性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第12-13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影响供水管网中细菌生长的因素第14-17页
        1.3.1 余氯第15页
        1.3.2 温度第15页
        1.3.3 颗粒物第15-16页
        1.3.4 营养基质第16-17页
        1.3.5 水力条件第17页
        1.3.6 管材第17页
        1.3.7 管道的腐蚀和结垢第17页
    1.4 供水管网中细菌再生长第17-18页
    1.5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第18-19页
        1.5.1 管壁生物膜形成及危害第18-19页
        1.5.2 饮用水中微生物多样性第19页
        1.5.3 细菌多样性分析第19页
    1.6 课题来源第19页
    1.7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9-23页
        1.7.1 课题研究内容第19-20页
        1.7.2 课题研究意义第20-21页
        1.7.3 研究技术路线第21-23页
第二章 试验装置及分析方法第23-31页
    2.1 中试装置的构造第23-26页
        2.1.1 中试装置具体参数设计第23页
        2.1.2 中试装置运行步骤第23-24页
        2.1.3 设计流程第24-26页
    2.2 小试装置示意图第26页
    2.3 主要仪器第26-27页
    2.4 水质监测项目及测定方法第27-28页
        2.4.1 水质监测项目第27页
        2.4.2 水样采集方法第27页
        2.4.3 水质测定方法第27-28页
    2.5 各指标的测定方法第28-31页
        2.5.1 BDOC的测定方法第28页
        2.5.2 HPC的测定方法第28-29页
        2.5.3 余氯的测定第29-31页
第三章 实际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研究第31-43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各检测点基本情况第31-32页
    3.3 实际管网常规理化指标水质变化规律第32-40页
        3.3.1 实际管网中pH变化规律及分析第32-34页
        3.3.2 实际管网中浊度变化规律及分析第34-35页
        3.3.3 实际管网中余氯衰减规律及分析第35-36页
        3.3.4 实际管网三氮变化规律及分析第36-37页
        3.3.5 实际管网中COD_(Mn)变化规律及分析第37-39页
        3.3.6 实际管网中HPC变化规律及分析第39-40页
    3.4 各检测点常规水质指标与细菌再生长的关系第40-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四章 余氯衰减及生物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第43-57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主体水余氯衰减研究第43-47页
        4.2.1 不同余氯投加量对余氯衰减的影响第43-44页
        4.2.2 不同TOC浓度对余氯衰减的影响第44-45页
        4.2.3 不同温度对余氯衰减的影响第45-46页
        4.2.4 不同pH对余氯衰减的影响第46-47页
    4.3 水质生物稳定性影响因素小试研究第47-52页
        4.3.1 不同初始余氯量对水质生物稳定性的影响第47-49页
        4.3.2 不同pH对水质生物稳定性的影响第49-50页
        4.3.3 不同管材对水质生物稳定性的影响第50-52页
    4.4 水质生物稳定性中试研究第52-55页
        4.4.1 管网中试装置运行第52页
        4.4.2 不同管材对管网水中生物稳定性的影响第52-53页
        4.4.3 不同流速对管网水中生物稳定性的影响第53-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供水管网细菌多样性分析第57-67页
    5.1 引言第57页
    5.2 供水管网细菌多样性研究第57-65页
        5.2.1 采样条件第57页
        5.2.2 实验方法第57-60页
        5.2.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60-65页
    5.3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7-69页
    6.1 总结第67-68页
    6.2 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致谢第75-76页
作者简介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污染原水深度处理工艺优化与饮用水生物稳定保障研究
下一篇: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过程反硝化脱臭技术与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