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目的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1.2.2 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甘井子区农转城居民就业现状 | 第18-27页 |
2.1 农转城现状与农转城居民就业概况 | 第18-21页 |
2.1.1 农转城现状 | 第18-19页 |
2.1.2 农转城居民类型和结构 | 第19-20页 |
2.1.3 农转城居民就业途径 | 第20-21页 |
2.2 农转城居民就业情况调查 | 第21-22页 |
2.2.1 调查样本选择 | 第21页 |
2.2.2 问卷设计和调查实施 | 第21-22页 |
2.3 农转城居民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 第22-27页 |
2.3.1 被调研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第22-24页 |
2.3.2 生活现状分析 | 第24页 |
2.3.3 就业状况分析 | 第24-27页 |
3 甘井子区农转城居民就业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27-36页 |
3.1 农转城居民就业面临的问题 | 第27-31页 |
3.1.1 工资水平低 | 第27-28页 |
3.1.2 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狭窄 | 第28页 |
3.1.3 就业观念陈旧 | 第28-29页 |
3.1.4 就业稳定性低 | 第29-30页 |
3.1.5 就业权利保障水平低 | 第30-31页 |
3.2 农转城居民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6页 |
3.2.1 个人文化技能水平低 | 第31页 |
3.2.2 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 | 第31-32页 |
3.2.3 乡镇企业和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 | 第32页 |
3.2.4 就业扶持政策缺乏 | 第32-35页 |
3.2.5 就业保障制度不完善 | 第35-36页 |
4 关于甘井子区农转城居民就业的对策建议 | 第36-45页 |
4.1 加强就业培训 | 第36-37页 |
4.1.1 制定符合农转城居民特点的职业培训计划 | 第36页 |
4.1.2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就业培训机制 | 第36-37页 |
4.2 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 | 第37-39页 |
4.2.1 建立农转城居民分类求职档案 | 第37页 |
4.2.2 加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 | 第37-38页 |
4.2.3 扶持劳动中介组织 | 第38页 |
4.2.4 组织劳动输出 | 第38-39页 |
4.3 鼓励自主创业 | 第39-41页 |
4.3.1 开展创业培训 | 第39-40页 |
4.3.2 提供金融支持 | 第40页 |
4.3.3 建设创业孵化基地 | 第40页 |
4.3.4 做好创业服务 | 第40-41页 |
4.4 增加就业岗位 | 第41-42页 |
4.4.1 提供公益性岗位 | 第41页 |
4.4.2 激励企业吸纳本地区居民 | 第41-42页 |
4.4.3 发挥社区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 | 第42页 |
4.4.4 发挥新建大项目的就业拉动作用 | 第42页 |
4.5 保护农转城居民劳动就业权利 | 第42-45页 |
4.5.1 对农转城居民进行思想引导和文化关怀 | 第42-43页 |
4.5.2 建立行政法律援助制度 | 第43页 |
4.5.3 加强行政监督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附录A 甘井子区农转城居民访谈记录 | 第46-51页 |
附录B 甘井子区农转城居民就业现状调查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