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趋势及发展现状 | 第10-15页 |
1.3.1 国外发展动态 | 第10-12页 |
1.3.2 国内发展动态 | 第12-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5-18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18-27页 |
2.1 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8-19页 |
2.1.1 城市滨水区 | 第18页 |
2.1.2 城市滨水绿地 | 第18-19页 |
2.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9页 |
2.2 理论研究基础 | 第19-21页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应用 | 第19-20页 |
2.2.2 景观设计学理论与应用 | 第20页 |
2.2.3 城市设计学理论与应用 | 第20页 |
2.2.4 “海绵城市”理论 | 第20-21页 |
2.3 城市滨水绿地功能 | 第21-22页 |
2.3.1 城市景观功能 | 第21页 |
2.3.2 城市生态功能 | 第21页 |
2.3.3 文化与经济功能 | 第21-22页 |
2.4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结构 | 第22-26页 |
2.4.1 宏观整体 | 第22-24页 |
2.4.2 细节要素 | 第24-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深圳滨水绿地景观现状调查分析 | 第27-61页 |
3.1 深圳地域概况 | 第27-31页 |
3.1.1 深圳整体环境 | 第27页 |
3.1.2 深圳城市发展 | 第27-29页 |
3.1.3 深圳滨水绿地建设 | 第29-31页 |
3.2 滨水绿地调查 | 第31-32页 |
3.3 大沙河滨水绿地 | 第32-37页 |
3.3.1 整体概况 | 第32-33页 |
3.3.2 要素分析 | 第33-36页 |
3.3.3 总结 | 第36-37页 |
3.4 深圳中心公园 | 第37-45页 |
3.4.1 整体概况 | 第37-39页 |
3.4.2 要素分析 | 第39-45页 |
3.4.3 总结 | 第45页 |
3.5 深圳湾公园 | 第45-55页 |
3.5.1 整体概况 | 第45-48页 |
3.5.2 要素分析 | 第48-55页 |
3.5.3 总结 | 第55页 |
3.6 盐田滨海栈道 | 第55-60页 |
3.6.1 整体概况 | 第55-57页 |
3.6.2 要素分析 | 第57-60页 |
3.6.3 总结 | 第6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深圳滨水绿地景观特点 | 第61-70页 |
4.1 深圳滨水绿地景观特色 | 第61-68页 |
4.1.1 凸显海岸城市自然肌理 | 第61-63页 |
4.1.2 构建城市绿地系统末梢 | 第63页 |
4.1.3 注重水体生态恢复措施 | 第63-65页 |
4.1.4 保持开发空间序列连贯 | 第65-68页 |
4.2 深圳滨水绿地景观不足之处 | 第68-69页 |
4.2.1 社区改造粗暴 | 第68页 |
4.2.2 交通衔接薄弱 | 第68页 |
4.2.3 功能不合理 | 第68-69页 |
4.2.4 设施不完善 | 第69页 |
4.2.5 景观较单一 | 第6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深圳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 第70-99页 |
5.1 总体规划层面 | 第70-74页 |
5.1.1 规划原则 | 第70-72页 |
5.1.2 规划策略 | 第72-74页 |
5.2 功能设计层面 | 第74-76页 |
5.2.1 满足居民的多样需求 | 第74-75页 |
5.2.2 加强功能与城市联系 | 第75-76页 |
5.3 空间布局层面 | 第76-79页 |
5.3.1 景观轴线的连续 | 第76-77页 |
5.3.2 边界空间的延续 | 第77-79页 |
5.4 景观要素层面 | 第79-98页 |
5.4.1 堤岸设计 | 第79-83页 |
5.4.2 水体设计 | 第83-86页 |
5.4.3 道路设计 | 第86-93页 |
5.4.4 植物景观设计 | 第93-9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结论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