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湖南嘉禾古城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1.1 课题背景第11页
        1.1.2 课题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2-14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2-13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3-14页
        1.2.3 嘉禾古城研究综述第14页
    1.3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框架第14-17页
        1.3.1 相关概念第14页
        1.3.2 研究对象第14-15页
        1.3.3 研究内容第15页
        1.3.4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5 研究框架第16-17页
第二章 古城概述第17-31页
    2.1 自然环境第17-19页
        2.1.1 地理环境第17-18页
        2.1.2 气候环境第18-19页
    2.2 人文环境第19-23页
        2.2.1 历史沿革第19-20页
        2.2.2 人口构成第20-21页
        2.2.3 经济背景第21-22页
        2.2.4 民俗风情第22-23页
    2.3 村落到城镇的空间形态演变历程第23-30页
        2.3.1 形成阶段——(北宋时期至明崇祯末期)第23-25页
        2.3.2 发展阶段——(清顺治时期至清乾隆初期)第25-26页
        2.3.3 鼎盛阶段——(清乾隆中期至民国末期)第26-28页
        2.3.4 衰退阶段——(解放后至今)第28-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古城整体空间格局第31-43页
    3.1 山水格局特征第31-35页
        3.1.1 风水意向第32-34页
        3.1.2 形胜增补第34-35页
    3.2 城市要素特征第35-39页
        3.2.1 边界——自然限定的城墙第35-36页
        3.2.2 中心——多层次的中心第36-37页
        3.2.3 道路——自发生长的路网第37-38页
        3.2.4 功能区域——功能混合的街坊第38-39页
    3.3 城市格局特征第39-42页
        3.3.1 融合传统村落和县城的特殊结构第39-40页
        3.3.2“青山半入城”与“五水戏城”第40-41页
        3.3.3“自然生成”的有机生长格局第41-42页
        3.3.4 坐西朝东的城市朝向第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古城街坊空间形态第43-63页
    4.1 从建筑类型到街坊组织的分析思路第43-44页
    4.2 基本建筑类型第44-50页
        4.2.1 排屋型民居第44-46页
        4.2.2 天井型民居第46-49页
        4.2.3 商住混合型街屋第49-50页
    4.3 建筑组群空间的组织与形态第50-56页
        4.3.1 大户建筑组群第51-54页
        4.3.2 多户建筑组群第54-56页
    4.4 街坊空间的组织与形态第56-61页
        4.4.1 传统街坊的划分第56页
        4.4.2 街坊空间的组织第56-60页
        4.4.3 错动致密的街坊肌理第60-61页
    4.5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五章 古城街巷空间形态第63-91页
    5.1 界面形态第63-69页
        5.1.1 侧界面第63-66页
        5.1.2 底界面第66-69页
    5.2 街巷空间形态类型第69-83页
        5.2.1 随溪而动的曲折街道第69-75页
        5.2.2 人为规划的工整街道第75-79页
        5.2.3 路随屋转的错动巷道第79-83页
    5.3 节点空间形态类型第83-90页
        5.3.1 墟场戏台相融的“坪”空间第84-85页
        5.3.2 放大的交叉口空间第85-86页
        5.3.3 多样化的井台空间第86-88页
        5.3.4 独特的槽门入口空间第88-89页
        5.3.5 生活化的水埠空间第89-90页
    5.4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六章 古城空间形态成因第91-101页
    6.1 自然环境因素第91-94页
        6.1.1 宏观地理环境第91-93页
        6.1.2 微观地形地貌第93-94页
        6.1.3 气候条件第94页
    6.2 社会文化因素第94-96页
        6.2.1 政治政策因素第94-95页
        6.2.2 宗族制度第95-96页
    6.3 营城思想第96-97页
    6.4 经济技术因素第97-99页
        6.4.1 土地划分方式第97-98页
        6.4.2 商品经济第98页
        6.4.3 建筑技术第98-99页
    6.5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七章 古城空间形态保护初探第101-113页
    7.1 古城现状问题分析第101-103页
        7.1.1 开发利用的负面影响第101页
        7.1.2 混乱不良的更新模式第101-102页
        7.1.3 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第102-103页
    7.2 古城保护策略第103-106页
        7.2.1 文化引导策略第103-104页
        7.2.2 功能结合策略第104-105页
        7.2.3 更新协调策略第105-106页
    7.3 古城保护内容与方法第106-112页
        7.3.1 古城分区保护第106-108页
        7.3.2 整体空间格局的保护第108-110页
        7.3.3 街坊空间的重塑第110页
        7.3.4 街巷网络形态的延续第110-111页
        7.3.5 建筑的保护第111-112页
    7.4 小结第112-113页
结语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0页
附录第120-130页
作者简介第130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0-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剂量氨甲环酸减少儿童早发性脊柱侧凸半椎体切除术中出血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微血管癌栓对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影响的临床病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