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页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当前大学生生命观相关问题概述 | 第15-21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一)生命观 | 第15页 |
(二)生命观教育 | 第15-16页 |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 | 第16-18页 |
(一)儒家思想的生命观 | 第16-17页 |
(二)道家思想的生命观 | 第17页 |
(三)佛教思想的生命观 | 第17-18页 |
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 | 第18-19页 |
(一)生命的本质 | 第18页 |
(二)生命的意义 | 第18-19页 |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第19页 |
(四)正确对待死亡 | 第19页 |
四、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19-21页 |
(一)有利于大学生珍爱生命,实现人生的价值 | 第20页 |
(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当前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 | 第21-31页 |
一、问卷调查概况 | 第21页 |
(一)调查方法 | 第21页 |
(二)调查对象 | 第21页 |
(三)调查内容 | 第21页 |
二、当前大学生生命观现状 | 第21-31页 |
(一)大学生生命观总体来看是正确、健康的 | 第22-26页 |
(二)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31页 |
第三章 大学生生命观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 第31-37页 |
一、社会原因 | 第31-32页 |
(一)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生命观的负面影响 | 第31页 |
(二)多元化思潮对大学生生命观的负面影响 | 第31-32页 |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生命观的负面影响 | 第32页 |
二、学校原因 | 第32-33页 |
(一)生命观教育实施力度不够 | 第32-33页 |
(二)学校教育重实用,轻人文 | 第33页 |
三、家庭原因 | 第33-35页 |
(一)家庭关系不和谐 | 第34页 |
(二)教育方式不正确 | 第34-35页 |
四、自身原因 | 第35-37页 |
(一)缺乏自我审视、自我完善 | 第35页 |
(二)不健康的心理 | 第35-36页 |
(三)适应能力差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当前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对策 | 第37-47页 |
一、加大社会传媒的宣传力度 | 第37-38页 |
(一)加强社会正能量的宣传 | 第37-38页 |
(二)发挥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作用 | 第38页 |
二、充分发挥高校教育阵地的优势 | 第38-42页 |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生命观教育 | 第39页 |
(二)完善生命观教育内容 | 第39-41页 |
(三)丰富生命观教育方法 | 第41页 |
(四)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 | 第41-42页 |
三、家庭要铺就生命观教育的沃土 | 第42-44页 |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 第42-43页 |
(二)家长做珍爱生命的榜样 | 第43页 |
(三)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 第43-44页 |
四、大学生须不断完善自我 | 第44-47页 |
(一)树立生命健康意识,学会在灾害或危境中保全生命 | 第44-45页 |
(二)通过学习与实践,塑造健全的人格 | 第45页 |
(三)立志长远发展,设立明确的学习和职业规划 | 第45-46页 |
(四)不懈努力,提升生命价值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