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18-22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5.2 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22-44页 |
2.1 低碳建筑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1.1 低碳建筑的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2.1.2 低碳建筑的概念、内涵与特点 | 第23-24页 |
2.1.3 低碳建筑与其他新型建筑的界定 | 第24-25页 |
2.2 全寿命周期相关理论 | 第25-27页 |
2.2.1 全寿命周期概念 | 第25-26页 |
2.2.2 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阶段划分 | 第26-27页 |
2.3 低碳建筑评价相关理论 | 第27-36页 |
2.3.1 国外低碳建筑评价相关理论 | 第27-33页 |
2.3.2 国内低碳建筑评价相关理论 | 第33-36页 |
2.4 可拓综合评价法相关理论 | 第36-42页 |
2.4.1 可拓评价法概述 | 第36-37页 |
2.4.2 物元理论 | 第37-39页 |
2.4.3 可拓集合 | 第39-40页 |
2.4.4 关联函数 | 第40-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4-58页 |
3.1 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 第44-45页 |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第44页 |
3.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4-45页 |
3.2 影响低碳建筑各阶段碳排因素分析 | 第45-50页 |
3.2.1 前期策划阶段因素分析 | 第46页 |
3.2.2 规划设计阶段因素分析 | 第46-47页 |
3.2.3 施工建造阶段因素分析 | 第47-49页 |
3.2.4 运营维护阶段因素分析 | 第49页 |
3.2.5 拆除报废阶段因素分析 | 第49-50页 |
3.3 低碳建筑评价指标选择与体系构建 | 第50-53页 |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设计 | 第50页 |
3.3.2 评价指标的设置流程 | 第50-51页 |
3.3.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51-53页 |
3.4 评价指标的评估要点及内涵说明 | 第53-56页 |
3.4.1 规划特征 | 第53-55页 |
3.4.2 建筑特性 | 第55页 |
3.4.3 资源消耗 | 第55-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低碳建筑评价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 第58-70页 |
4.1 低碳建筑评价方法比选 | 第58-59页 |
4.1.1 常用综合评价法 | 第58-59页 |
4.1.2 综合评价法的选择 | 第59页 |
4.2 可拓综合评价法在低碳建筑评价中的应用 | 第59-69页 |
4.2.1 可拓综合评价法的应用思路与步骤 | 第59-61页 |
4.2.2 可拓综合评价法的评价过程 | 第61-6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应用实例 | 第70-92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70页 |
5.2 可拓综合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70-90页 |
5.2.1 确定待评物元 | 第70-77页 |
5.2.2 二级指标评价 | 第77-88页 |
5.2.3 一级指标评价 | 第88-89页 |
5.2.4 低碳等级评定 | 第89-90页 |
5.2.5 评价结果分析 | 第9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2-94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92-9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93-94页 |
附录 1:低碳建筑评价指标量值范围评定表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作者简介 | 第100-10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