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红毯仪式上中国影人的形象视觉修辞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关于电影节红毯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关于戛纳电影节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关于媒介仪式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戛纳红毯上的中国影人 | 第15-23页 |
第一节 作为媒介仪式的戛纳红毯 | 第15-17页 |
一、电影节红毯的文化溯源 | 第15-16页 |
二、戛纳红毯的媒介仪式化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中国影人参与戛纳红毯的历史脉络 | 第17-23页 |
一、酝酿与兴起(1956—1983) | 第18-19页 |
二、发展与高潮(1984—1996) | 第19-20页 |
三、成熟转淡化(1997—2009) | 第20-21页 |
四、变异与尴尬(2010—2016)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中国影人红毯形象塑造的视觉修辞策略 | 第23-34页 |
第一节 东方化的修辞策略 | 第23-26页 |
一、中国元素之旗袍 | 第23-24页 |
二、中国元素之龙袍 | 第24-25页 |
三、中国元素之被面 | 第25页 |
四、中国元素之功夫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景观化的修辞策略 | 第26-29页 |
一、奢华的时装秀 | 第27-28页 |
二、性感的身体展 | 第28页 |
三、尴尬的蹭红毯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平民化的修辞策略 | 第29-34页 |
一、抵抗式解读 | 第30-32页 |
二、戏剧化表演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戛纳红毯上中国影人修辞策略的归因分析 | 第34-43页 |
第一节 电影产业的瓶颈 | 第34-37页 |
一、缺乏有影响力的影人 | 第34-36页 |
二、欠缺含金量高的影片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消费文化的入侵 | 第37-39页 |
一、明星代言引领造神运动 | 第37-38页 |
二、图腾崇拜打造消费神话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技术主义的赋权 | 第39-41页 |
一、实时直播营造视觉在场状态 | 第39-40页 |
二、多级传播塑造语言杂多状态 | 第40-41页 |
第四节 主观审美的差异 | 第41-43页 |
一、个人审美偏好 | 第41页 |
二、团队营销定位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对中国影人戛纳红毯形象修辞策略批判性解读 | 第43-47页 |
第一节 红毯形象与银幕形象的脱离 | 第43-44页 |
第二节 红毯形象对国家形象的扭曲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