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1.2.1 美国的微网研究 | 第15-16页 |
| 1.2.2 欧洲的微网研究 | 第16页 |
| 1.2.3 日本和韩国的微网研究 | 第16-17页 |
| 1.2.4 我国的微网研究 | 第17-18页 |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 第2章 仅含电力负荷微网的经济运行研究 | 第20-41页 |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 2.2 微网中典型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及负荷模型简介 | 第21-25页 |
| 2.2.1 风电功率预测 | 第21页 |
| 2.2.2 光伏功率预测 | 第21-22页 |
| 2.2.3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系统模型 | 第22-23页 |
| 2.2.4 燃料电池模型 | 第23-24页 |
| 2.2.5 蓄电池储能模型 | 第24页 |
| 2.2.6 微网负荷模型 | 第24-25页 |
| 2.3 仅含电力负荷微网的经济运行优化模型 | 第25-29页 |
| 2.3.1 机会约束规划 | 第25页 |
| 2.3.2 微网不确定因素分析模型 | 第25-26页 |
| 2.3.3 仅含电力负荷微网孤岛模式下的数学模型及经济运行策略 | 第26-28页 |
| 2.3.3.1 目标函数 | 第26-27页 |
| 2.3.3.2 约束条件 | 第27-28页 |
| 2.3.3.3 孤岛模式下的经济运行策略 | 第28页 |
| 2.3.4 仅含电力负荷微网并网模式下的数学模型及经济运行策略 | 第28-29页 |
| 2.3.4.1 目标函数 | 第28-29页 |
| 2.3.4.2 约束条件 | 第29页 |
| 2.3.4.3 并网模式下的经济运行策略 | 第29页 |
| 2.4 模型求解 | 第29-34页 |
| 2.4.1 确定性等价类转化 | 第29-30页 |
| 2.4.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30-34页 |
| 2.5 算例分析 | 第34-40页 |
| 2.5.1 电量不足期望 | 第34页 |
| 2.5.2 算例基础数据 | 第34-36页 |
| 2.5.3 算例结果 | 第36-40页 |
| 2.5.3.1 孤岛模式下算例结果 | 第36-39页 |
| 2.5.3.2 并网模式下算例结果 | 第39-40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3章 冷热电联供型微网的经济运行研究 | 第41-51页 |
| 3.1 引言 | 第41页 |
| 3.2 冷热电联供微网原理及部分装置、负荷模型 | 第41-43页 |
| 3.2.1 余热锅炉、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模型 | 第42-43页 |
| 3.2.2 压缩式电制冷机模型 | 第43页 |
| 3.2.3 冷热电联供微网负荷模型 | 第43页 |
| 3.3 冷热电联供型微网的经济运行优化模型 | 第43-47页 |
| 3.3.1 冷热电联供型微网孤岛模式下的数学模型及经济运行策略 | 第43-46页 |
| 3.3.1.1 目标函数 | 第43-44页 |
| 3.3.1.2 约束条件 | 第44-46页 |
| 3.3.1.3 孤岛模式下的经济运行策略 | 第46页 |
| 3.3.2 冷热电联供型微网并网模式下的数学模型及经济运行策略 | 第46-47页 |
| 3.3.2.1 目标函数 | 第46页 |
| 3.3.2.2 约束条件 | 第46-47页 |
| 3.3.2.3 并网模式下的经济运行策略 | 第47页 |
| 3.4 算例分析 | 第47-50页 |
| 3.4.1 算例基础数据 | 第47页 |
| 3.4.2 算例结果 | 第47-50页 |
| 3.4.2.1 冷热电微网孤岛模式下算例结果 | 第47-48页 |
| 3.4.2.2 冷热电微网并网模式下算例结果 | 第48-50页 |
| 3.5 两种类型微网的对比分析 | 第50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4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