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存安置的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 国内外其它学者的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第2章 本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本研究的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2.1.1 土地征收 | 第18页 |
2.1.2 失地农民 | 第18-19页 |
2.1.3 可持续生存安置路径内涵 | 第19页 |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9-20页 |
2.2.2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0页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0-21页 |
2.2.4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1-23页 |
第3章 浏阳市土地征收和失地农民安置基本情况 | 第23-35页 |
3.1 浏阳市拆迁安置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3.1.1 留地安置模式 | 第24页 |
3.1.2 货币安置模式 | 第24页 |
3.2 失地农民生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3.2.1 住房情况 | 第26页 |
3.2.2 收入和生活情况 | 第26-27页 |
3.2.3 就业安置和培训状况 | 第27页 |
3.2.4 子女入学教育情况 | 第27-28页 |
3.3 不能实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存的原因分析 | 第28-35页 |
3.3.1 征地安置制度不健全 | 第28-30页 |
3.3.2 政府没有重视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 | 第30-31页 |
3.3.3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 | 第31-33页 |
3.3.4 失地农民居住和子女入学条件差 | 第33-35页 |
第4章 国内其他城市安置措施借鉴研究 | 第35-41页 |
4.1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失地农民安置经验 | 第35-36页 |
4.1.1 莲花县基本情况 | 第35页 |
4.1.2 莲花县安置失地农民举措 | 第35-36页 |
4.2 国内其他城市拆迁安置经验 | 第36-39页 |
4.2.1 河北保定为失地农民安排经济适用房 | 第36-37页 |
4.2.2 浙江杭州坚持以人为本的安置原则 | 第37页 |
4.2.3 无锡“以土地换社保” | 第37-38页 |
4.2.4 上海构建“低平台、广覆盖、有弹性、强制性”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 第38-39页 |
4.2.5 苏州坚持失地农民传统生活文化氛围不改变 | 第39页 |
4.3 范例城市研究启示 | 第39-41页 |
第5章 失地农民可持续性生存的安置路径选择 | 第41-49页 |
5.1 从就业竞争力作为人力资本角度分析 | 第41-42页 |
5.1.1 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能力 | 第41页 |
5.1.2 拓宽失地农民就业渠道 | 第41-42页 |
5.1.3 鼓励社会投入完善就业培训体系 | 第42页 |
5.2 从土地产权制度作为自然资本角度分析 | 第42-44页 |
5.2.1 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 第42-43页 |
5.2.2 完善集体土地征用程序 | 第43页 |
5.2.3 健全土地征用法律规范 | 第43页 |
5.2.4 加大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制约 | 第43-44页 |
5.3 从补偿的物质和资金资本角度分析 | 第44-46页 |
5.3.1 改革目前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 第44-45页 |
5.3.2 引导和帮助失地农民积累生产性资产 | 第45页 |
5.3.3 采用可供失地农民选择的多种安置模式 | 第45-46页 |
5.4 从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资本衍生品的角度分析 | 第46-49页 |
5.4.1 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第46页 |
5.4.2 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 第46-47页 |
5.4.3 建立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