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酶论文

通过N-端置换及定点突变提高木聚糖酶AoXyn11A耐热性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1.1 木聚糖第8-9页
    1.2 木聚糖酶第9-11页
        1.2.1 木聚糖酶的定义第9页
        1.2.2 木聚糖酶的归类第9页
        1.2.3 木聚糖酶的催化机制第9-11页
    1.3 GH 11家族木聚糖酶的研究进展第11-14页
        1.3.1 GH 11家族木聚糖酶的三维结构特征第11-12页
        1.3.2 GH 11家族木聚糖酶的pH特性第12页
        1.3.3 GH 11家族木聚糖酶的温度特性第12-14页
    1.4 木聚糖酶的应用第14-16页
        1.4.1 饲料与食品第15页
        1.4.2 造纸与纺织第15页
        1.4.3 医药与能源第15-16页
    1.5 课题研究意义和目标第16页
    1.6 课题研究内容第16-1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8-34页
    2.1 实验材料第18-21页
        2.1.1 菌株和质粒第18页
        2.1.2 工具酶与试剂第18页
        2.1.3 培养基第18-19页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19页
        2.1.5 主要实验设备第19-20页
        2.1.6 主要网站和软件第20页
        2.1.7 PCR引物第20-21页
    2.2 N-端置换及“cord”结构内定点突变的实验方法第21-32页
        2.2.1 AoXyn11A和pXYL11一级结构的比对和分析第21页
        2.2.2 同源建模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第21页
        2.2.3 杂合酶基因ATx11A和突变酶基因ATx11AM的扩增第21-23页
        2.2.4 E. coli JM109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3页
        2.2.5 重组克隆质粒的构建第23-25页
        2.2.6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第25-27页
        2.2.7 重组表达质粒的线性化与纯化回收第27-28页
        2.2.8 P. pastoris GS115感受态的制备第28页
        2.2.9 电击转化P. pastoris GS115感受态细胞第28页
        2.2.10 重组酵母的筛选及鉴定第28页
        2.2.11 重组酵母的诱导表达及木聚糖酶的分离纯化第28-29页
        2.2.12 表达产物的鉴定和分析第29-30页
        2.2.13 酶学性质的测定第30-32页
    2.3 去N-端盐桥和N-糖基化位点的实验方法第32-34页
        2.3.1 突变酶基因ATx11AD11N和ATx11AS的扩增第32-33页
        2.3.2 重组克隆质粒的构建第33页
        2.3.3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第33页
        2.3.4 毕赤酵母的转化、鉴定、筛选和表达第33页
        2.3.5 表达产物的鉴定和分析第33页
        2.3.6 酶学性质的测定第33-34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34-52页
    3.1 N-端置换及“cord”结构内定点突变的实验结果及讨论第34-46页
        3.1.1 中温酶AoXyn11A和耐热酶pXYL11一级结构的分析第34页
        3.1.2 置换片段的确定第34-35页
        3.1.3 ATX11A突变位点的确定第35-36页
        3.1.4 RMSD值的比较第36-37页
        3.1.5 杂合酶和突变酶基因及重组质粒的构建第37-39页
        3.1.6 毕赤酵母重组子的构建和筛选第39-40页
        3.1.7 木聚糖酶的表达和纯化第40-41页
        3.1.8 酶学性质第41-44页
        3.1.9 ATX11A和ATX11AM耐热性提高原因的讨论第44-46页
    3.2 去N-端盐桥和N-糖基化位点的实验结果和讨论第46-52页
        3.2.1 突变酶基因、重组克隆质粒及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第46-50页
        3.2.2 突变酶ATX11AD11N和ATX11AS的温度特性第50-52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52-54页
    主要结论第52-53页
    展望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1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BA常规赛国内外后卫技术水平及相关因素的对比研究
下一篇:健身俱乐部教练员的职业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