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引言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2.1 河套灌区间套作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2.2 河套灌区非充分灌溉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3 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影响 | 第17页 |
1.2.4 间作模式下的土壤盐分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5 间作模式下高秆作物对矮秆作物遮荫影响研究 | 第18-19页 |
1.2.6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2.7 非充分灌溉下的干物质转移、灌浆特征及产量构成因子研究 | 第19-21页 |
1.2.8 间作模式下的根系分布研究 | 第21页 |
1.2.9 盐渍化地区灌溉制度优化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1 地下部因素对河套灌区间作优势、土壤盐分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22页 |
1.3.2 间作模式下高杆作物对矮秆作物的遮阴影响研究 | 第22页 |
1.3.3 非充分灌溉对间作作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22-23页 |
1.3.4 间作作物冠层辐射及光合作用对非充分灌溉的响应研究 | 第23页 |
1.3.5 河套灌区非充分灌溉制度优化 | 第2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 第25-44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5-26页 |
2.2 间作试验设计 | 第26-32页 |
2.2.1 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对小麦/玉米间作优势的贡献率试验 | 第26-29页 |
2.2.2 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对小麦/向日葵间作优势的贡献率试验 | 第29-31页 |
2.2.3 高杆作物对矮秆作物的遮荫试验 | 第31-32页 |
2.3 非充分灌溉试验设计 | 第32-40页 |
2.3.1 间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试验 | 第32-35页 |
2.3.2 间作小麦干物质转移与灌浆特征试验 | 第35-37页 |
2.3.3 根系分布特征及吸水规律试验 | 第37-39页 |
2.3.4 间作作物产量构成因子及收获指数试验 | 第39-40页 |
2.4 供试土壤基本条件 | 第40-43页 |
2.4.1 试验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 第40-41页 |
2.4.2 试验田土壤质地 | 第41-43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43-44页 |
3 地下部因素对河套灌区间作优势、土壤盐分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机理 | 第44-65页 |
3.1 地下部因素对小麦/玉米间作优势、土壤盐分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机理 | 第44-53页 |
3.1.1 不同隔根方式下间作作物条带土壤水分运移规律 | 第44-47页 |
3.1.2 不同隔根处理下的土壤盐分变化规律 | 第47-49页 |
3.1.3 隔根对小麦/玉米间作优势及种间相对竞争能力的影响 | 第49-50页 |
3.1.4 不同处理对小麦/玉米间作体系产量、产量性状及收获指数的影响 | 第50-52页 |
3.1.5 讨论与结论 | 第52-53页 |
3.2 地下部因素对小麦/向日葵间作优势、土壤盐分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机理 | 第53-63页 |
3.2.1 不同隔根方式下间作作物条带土壤水分运移规律 | 第54-56页 |
3.2.2 不同隔根处理下的土壤盐分变化规律 | 第56-59页 |
3.2.3 隔根对小麦/向日葵间作优势及种间相对竞争能力的影响 | 第59-60页 |
3.2.4 不同处理对小麦/向日葵间作体系产量、产量性状及收获指数的影响 | 第60-62页 |
3.2.5 讨论结论 | 第62-63页 |
3.3 小结 | 第63-65页 |
4 间作模式下高杆作物对矮秆作物遮荫影响研究 | 第65-79页 |
4.1 遮荫对间作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第65-66页 |
4.2 遮荫对间作小麦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影响 | 第66-68页 |
4.3 间作小麦光合作用对遮荫的响应 | 第68-75页 |
4.3.1 遮荫对间作小麦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68-70页 |
4.3.2 遮荫对间作小麦蒸腾速率的影响 | 第70-72页 |
4.3.3 遮荫对间作小麦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第72-73页 |
4.3.4 遮荫对间作小麦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73-75页 |
4.4 遮荫对间作小麦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第75-76页 |
4.5 讨论与结论 | 第76-79页 |
5 非充分灌溉对间作作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79-111页 |
5.1 不同灌水处理对间作种植模式下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79-83页 |
5.1.1 不同灌水处理对间作种植模式下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79-83页 |
5.1.2 讨论与结论 | 第83页 |
5.2 限量灌溉对河套灌区间作小麦干物质转移与灌浆特征的影响 | 第83-90页 |
5.2.1 限量灌溉对小麦穗粒干质量积累的影响 | 第84-85页 |
5.2.2 限量灌溉对小麦各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 第85-87页 |
5.2.3 不同灌水处理对间作模式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 第87-89页 |
5.2.4 讨论与结论 | 第89-90页 |
5.3 非充分灌溉对间作作物根系分布特征及吸水规律的影响 | 第90-102页 |
5.3.1 小麦/玉米间作条件下的作物根系二维分布 | 第91-94页 |
5.3.2 小麦/玉米间作条件下作物根质量密度分布 | 第94-100页 |
5.3.3 小麦/玉米间作土壤剖面平均含水率动态变化 | 第100-101页 |
5.3.4 讨论与结论 | 第101-102页 |
5.4 不同生育时期非充分灌溉对间作作物产量构成因子及收获指数的影响 | 第102-109页 |
5.4.1 不同水分处理对间作模式下各作物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5.4.2 不同水分处理下三种作物的相对灌水不足额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5.4.3 不同水分处理对间作模式下各作物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5.4.4 讨论与结论 | 第108-109页 |
5.5 小结 | 第109-111页 |
6 河套灌区灌溉制度评价与优化 | 第111-119页 |
6.1 ISAREG模型简介 | 第111页 |
6.2 ISAREG模型原理 | 第111-113页 |
6.3 模型所需数据 | 第113页 |
6.4 灌溉制度评价 | 第113-116页 |
6.4.1 小麦/玉米间作灌溉制度评价 | 第114-115页 |
6.4.2 小麦/向日葵间作灌溉制度评价 | 第115-116页 |
6.5 灌溉制度优化 | 第116-118页 |
6.5.1 小麦/玉米灌溉制度设计与优化 | 第116-117页 |
6.5.2 小麦/向日葵灌溉制度设计与优化 | 第117-118页 |
6.6 小结 | 第118-11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3页 |
7.1 结论 | 第119-121页 |
7.1.1 地下部因素对河套灌区间作优势、土壤盐分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机理 | 第119页 |
7.1.2 间作模式下高杆作物对矮秆作物遮荫影响 | 第119页 |
7.1.3 非充分灌溉对间作作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7.1.4 河套灌区灌溉制度评价与优化 | 第120-121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21页 |
7.3 展望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4页 |
作者简介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