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6页 |
1.1 介孔材料概述 | 第12-13页 |
1.1.1 介孔氧化硅分子筛 | 第12页 |
1.1.2 非氧化硅介孔分子筛 | 第12-13页 |
1.2 介孔材料合成机理简介 | 第13-15页 |
1.2.1 液晶模板机理 | 第13-14页 |
1.2.2 协同组装机理 | 第14-15页 |
1.3 软模板法合成介孔材料 | 第15-19页 |
1.3.1 水热法合成介孔材料 | 第16页 |
1.3.2 非水溶液中合成介孔材料 | 第16-19页 |
1.4 介孔材料的孔道结构及其表征方法 | 第19-29页 |
1.4.1 介孔结构的表征方法 | 第19-21页 |
1.4.2 介孔材料的孔道形貌 | 第21-25页 |
1.4.3 介孔材料的孔结构控制 | 第25-29页 |
1.5 钒基催化剂在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反应中的应用 | 第29-34页 |
1.5.1 介孔材料在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反应中的应用 | 第29页 |
1.5.2 钒基催化剂上丙烷氧化脱氢反应机理 | 第29-31页 |
1.5.3 影响丙烷选择性氧化脱氢的因素 | 第31-34页 |
1.6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表征手段 | 第36-42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36-37页 |
2.2 催化性能评价 | 第37-39页 |
2.2.1 催化剂评价装置 | 第37-38页 |
2.2.2 气相色谱工作条件及产物计算 | 第38-39页 |
2.3 介孔材料及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39-42页 |
2.3.1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的测定 | 第39页 |
2.3.2 X射线多晶衍射(XRD) | 第39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9页 |
2.3.4 热重-差热分析(TG-DSC) | 第39页 |
2.3.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39-40页 |
2.3.6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 第40页 |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0页 |
2.3.8 吡啶红外(pyridine-IR) | 第40页 |
2.3.9 ~(31)p的液态核磁和~(31)p和~(27)Al的固态核磁 | 第40页 |
2.3.10 拉曼光谱(Raman) | 第40-41页 |
2.3.11 氨的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 第41页 |
2.3.12 氢气的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有序介孔磷酸盐的合成及表征 | 第42-62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3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60页 |
3.3.1 不同“酸碱对”对介孔结构的影响 | 第43-48页 |
3.3.2 介孔磷酸盐焙烧过程中模板剂的脱除情况 | 第48-51页 |
3.3.3 元素种类及组成对介孔磷酸盐孔结构及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51-55页 |
3.3.4 有序介孔磷酸盐的骨架结构化学组成与结构特点 | 第55-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有序介孔磷酸盐负载钒催化剂在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 第62-81页 |
4.1 引言 | 第62-63页 |
4.2 钒基催化剂的制备 | 第63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79页 |
4.3.1 钒基催化剂的表征 | 第63-68页 |
4.3.2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68-79页 |
4.3.2.1 不同温度下载体(未负载钒)的催化活性 | 第68-70页 |
4.3.2.2 烷氧比对丙烷氧化脱氢反应的影响 | 第70-72页 |
4.3.2.3 反应温度对丙烷氧化脱氢反应的影响 | 第72-73页 |
4.3.2.4 钒氧物种的负载量对丙烷氧化脱氢的影响 | 第73-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4页 |
5.1 结论 | 第81-82页 |
5.2 后续研究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5页 |
附录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