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6-32页 |
1.1 光催化技术研究简介 | 第16-24页 |
1.1.1 光催化技术 | 第16-17页 |
1.1.2 光催化基本原理 | 第17-20页 |
1.1.3 光催化制氢 | 第20页 |
1.1.4 光催化还原CO_2 | 第20-24页 |
1.2 InVO_4光催化剂材料的研究 | 第24-29页 |
1.2.1 InVO_4光催化材料的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1.2.2 InVO_4的结构与性质 | 第26-27页 |
1.2.3 InVO_4的制备方法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27-28页 |
1.2.4 影响InVO_4光催化的主要因素 | 第28-29页 |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9-32页 |
1.3.1 课题的建立 | 第29-30页 |
1.3.2 内容的研究 | 第30-32页 |
2 实验 | 第32-36页 |
2.1 试剂及仪器 | 第32-33页 |
2.1.1 化学试剂 | 第32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2.2 光催化剂的表征 | 第33-34页 |
2.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3页 |
2.2.2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UV-VIS) | 第33页 |
2.2.3 傅立叶变换透射红外分析(FT-IR) | 第33页 |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3页 |
2.2.5 能量分散谱仪(EDS) | 第33-34页 |
2.3 产物的表征 | 第34-36页 |
3 金属氧化物改性InVO_4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36-48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金属改性催化剂的制备 | 第36-37页 |
3.3 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实验 | 第37-3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8-44页 |
3.4.1 XRD分析 | 第38-40页 |
3.4.2 FT-IR分析 | 第40页 |
3.4.3 UV-Vis DRS分析 | 第40-41页 |
3.4.4 EDS分析 | 第41-43页 |
3.4.5 SEM分析 | 第43页 |
3.4.6 BET分析 | 第43-44页 |
3.5 光催化还原CO_2实验 | 第44-46页 |
3.5.1 气质联用仪表征和分析(GC-MS) | 第44-45页 |
3.5.2 光催化还原CO_2的活性研究 | 第45-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4 Fe_2O_3/InVO_4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48-60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Fe_2O_3改性催化剂的制备 | 第48页 |
4.3 Fe_2O_3/InVO_4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实验 | 第48-4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4.4.1 Fe_2O_3/InVO_4 XRD分析 | 第49页 |
4.4.2 Fe_2O_3/InVO_4 BET分析 | 第49-51页 |
4.4.3 Fe_2O_3/InVO_4UV-Vis DRS分析 | 第51-54页 |
4.5 Fe_2O_3/InVO_4光催化活性研究 | 第54-59页 |
4.5.1 Fe_2O_3/InVO_4用量对甲醇产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4.5.2 反应温度对甲醇产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4.5.3 CO_2流量对甲醇产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4.5.4 反应时间对甲醇产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4.5.5 不同改性量的Fe_2O_3/InVO_4对甲醇产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金属改性对钒酸铟表面形貌及电子结构的影响 | 第60-64页 |
5.1 金属改性对InVO_4的影响 | 第60-61页 |
5.1.1 NiO的改性对InVO_4的影响 | 第60-61页 |
5.1.2 La~(3+)、Pr~(3+)共同掺杂以及CeO_2单掺杂对InVO_4的影响 | 第61页 |
5.2 金属改性对钒酸盐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 总结与分析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