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 | 第11页 |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特色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4.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5-22页 |
2.1 应急管理理论 | 第15-18页 |
2.1.1 概念辨析 | 第15-16页 |
2.1.2 我国应急管理现状 | 第16-18页 |
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8-22页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区别 | 第18-20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第3章 涉警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 | 第22-28页 |
3.1 舆情与网络舆情 | 第22页 |
3.2 涉警网络舆情 | 第22-23页 |
3.3 涉警网络舆情的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3.3.1 涉警网络舆情初具规模,开始引发政府关注 | 第23-24页 |
3.3.2 涉警网络舆情持续发展,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 第24页 |
3.3.3 涉警网络舆情持续火热,舆情管理工作日益复杂 | 第24-25页 |
3.4 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 | 第25-26页 |
3.5 涉警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 | 第26-28页 |
3.5.1 移动互联终端逐步成为涉警网络舆情发展的主渠道 | 第26页 |
3.5.2 网上舆论观点渐显多样化 | 第26-27页 |
3.5.3 警民互动常态化、正面化趋势增强 | 第27-28页 |
第4章 公安机关应对涉警网络舆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雷洋案”为例 | 第28-33页 |
4.1“雷洋案”舆情综述 | 第28-31页 |
4.1.1 事件回顾 | 第28-29页 |
4.1.2 传播分析 | 第29页 |
4.1.3 倾向性分析 | 第29-31页 |
4.2 公安机关应对涉警网络舆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1-33页 |
4.2.1 反应速度慢,回应民众关切不足 | 第31页 |
4.2.2 应对手段简单粗暴,舆情引导方式不合理 | 第31页 |
4.2.3 应对过程透明性不足,缺少警民互动,信息发布技巧欠缺 | 第31-32页 |
4.2.4 应急管理建设不足,舆情应对缺乏系统化和程序化 | 第32-33页 |
第5章 公安机关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策略上失误的成因分析 | 第33-36页 |
5.1 外部因素 | 第33-34页 |
5.1.1 我国当前处于矛盾凸显期的特殊时代背景 | 第33页 |
5.1.2 互联网管理的法律规章制度不健全 | 第33页 |
5.1.3 公众监督的普遍性与网络表达的便捷性高度融合 | 第33页 |
5.1.4 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网络信息真假混杂,易误导舆论走向 | 第33-34页 |
5.2 内部因素 | 第34-36页 |
5.2.1 官本位思想严重,民主意识和服务意识较弱,管理观念落伍 | 第34页 |
5.2.2 基层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程度不高,公开透明性不够 | 第34-35页 |
5.2.3 公安机关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的技巧欠缺 | 第35页 |
5.2.4 职责分工不清,缺少统一协调机构,应急管理体系不健全 | 第35-36页 |
第6章 公安机关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与建议 | 第36-43页 |
6.1 加强事前预警,提高监测预警重点定位分析水平 | 第36-37页 |
6.1.1 推动技术升级,提高涉警网络舆情监测能力 | 第36页 |
6.1.2 建立分级预警机制,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 第36-37页 |
6.2 做好事中引导,掌握舆情引导技巧 | 第37-38页 |
6.2.1 及时做好新闻发布工作,抢占舆论先机 | 第37页 |
6.2.2 加强警民沟通,积极回应民众关切,争取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 第37-38页 |
6.2.3 正确对待网络大V、意见领袖,积极引导舆论走向 | 第38页 |
6.3 客观公正处理涉事民警,注重事后公安机关信誉恢复重建 | 第38-39页 |
6.4 加强互助协作,形成快速有效的多方合力 | 第39-40页 |
6.5 坚持舆情处置与实体处置同步并行,争取主动话语权 | 第40页 |
6.6 坚持民本思想,转变执法理念,树立舆情服务意识 | 第40-41页 |
6.7 进一步建立完善互联网管理制度规范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