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1-14页 |
1.2.1 制造业 | 第11-12页 |
1.2.2 国际分工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 第12-13页 |
1.2.3 生产性服务业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2.1 国际分工理论 | 第17-18页 |
2.2 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 | 第18-20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3 简单评述 | 第20-21页 |
第3章 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测度 | 第21-31页 |
3.1 分工程度的测度方法 | 第21-25页 |
3.2 分工收益的测度方法 | 第25-29页 |
3.3 进一步讨论我国制造业收益的技术构成 | 第29-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因素 | 第31-36页 |
4.1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效应 | 第31-32页 |
4.2 我国制造业自身发展程度 | 第32-34页 |
4.2.1 行业技术水平 | 第32-33页 |
4.2.2 行业要素禀赋 | 第33页 |
4.2.3 行业规模 | 第33-34页 |
4.3 国际环境与低端锁定效应 | 第3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5章 制造业分工地位实证分析 | 第36-51页 |
5.1 变量选择 | 第36-38页 |
5.2 模型的设定 | 第38-40页 |
5.2.1 价值链分工模型—分工程度 | 第38-39页 |
5.2.2 价值链分工模型—分工收益 | 第39-40页 |
5.3 模型估计的结果与检验 | 第40-49页 |
5.3.1 数据描述 | 第40-41页 |
5.3.2 分工程度模型与分析 | 第41-44页 |
5.3.3 分工收益模型与分析 | 第44-49页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第6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1-5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1-52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2-55页 |
6.2.1 推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 第52页 |
6.2.2 鼓励企业创新活动 | 第52-53页 |
6.2.3 保障我国贸易环境 | 第53页 |
6.2.4 引导国内资本流动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