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高校去行政化研究 | 第13-15页 |
1.2.2 自我发展能力研究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主要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31页 |
2.1 主要概念 | 第20-26页 |
2.1.1 公办高校概念 | 第20页 |
2.1.2 自我发展能力概念 | 第20-21页 |
2.1.3 公办高校自我发展能力概念解析 | 第21-22页 |
2.1.4 公办高校自我发展能力构成要素 | 第22-2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6-31页 |
2.2.1 政府职能理论 | 第27-28页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第28-29页 |
2.2.3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 第29-31页 |
第3章 我国公办高校自我发展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 第31-38页 |
3.1 物质资本利用的低效性与获取能力的有限性 | 第31-32页 |
3.1.1 已有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低下 | 第31-32页 |
3.1.2 外部资源获取能力不足 | 第32页 |
3.2 社会资本的有限性与冲击性 | 第32-33页 |
3.2.1 社会参与意识与渠道缺乏 | 第32页 |
3.2.2 高校根本使命受到冲击 | 第32-33页 |
3.3 人力资源开发的不充分 | 第33-34页 |
3.3.1 教学与科研人才分配不合理 | 第33页 |
3.3.2 激励制度短期性明显 | 第33-34页 |
3.3.3 决策机制运行混乱 | 第34页 |
3.4 文化资本的滞后性 | 第34-36页 |
3.4.1 高校文化建设工作存在失误 | 第34-35页 |
3.4.2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 | 第35-36页 |
3.5 发展权利的有限性 | 第36-38页 |
3.5.1 自主发展权利获得的体制制约 | 第36页 |
3.5.2 自我发展权利落实的本位缺失 | 第36-37页 |
3.5.3 自我发展权利行使的外部侵袭 | 第37-38页 |
第4章 我国公办高校自我发展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2页 |
4.1 我国公办高校自我发展能力存在问题的历史原因 | 第38-40页 |
4.1.1 官僚文化传统根深蒂固 | 第38-39页 |
4.1.2 改革滞后致使高校缺权 | 第39页 |
4.1.3 教育政策制造身份壁垒 | 第39-40页 |
4.2 我国公办高校自我发展能力存在问题的现实原因 | 第40-42页 |
4.2.1 高校内部制度体系不健全 | 第40页 |
4.2.2 政府过度干预滋生高校依赖性 | 第40-41页 |
4.2.3 国际接轨的片面性和机械性 | 第41-42页 |
第5章 我国公办高校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对策 | 第42-52页 |
5.1 增强公办高校的资源利用和获取能力:基于物质资本 | 第42-43页 |
5.1.1 提高现有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 第42-43页 |
5.1.2 提高外部资源的获取能力 | 第43页 |
5.2 提高社会力量的参与度和科学性:基于社会资本 | 第43-44页 |
5.2.1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拓宽社会参与渠道 | 第43-44页 |
5.2.2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 第44页 |
5.3 推进公办高校各项制度改革:基于人力资本 | 第44-46页 |
5.3.1 以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员流动和人才资源共享 | 第44-45页 |
5.3.2 改革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激励制度 | 第45页 |
5.3.3 建立主体多元的新型决策机制 | 第45-46页 |
5.4 增强公办高校文化功能的发挥:基于文化资本 | 第46-48页 |
5.4.1 增强公办高校文化资本价值的发挥 | 第46-47页 |
5.4.2 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对接 | 第47-48页 |
5.5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管理去行政化进程:基于发展权利 | 第48-52页 |
5.5.1 破除管理体制束缚 | 第48-49页 |
5.5.2 调整内部控制策略 | 第49-50页 |
5.5.3 规范外部力量干预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