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8-10页 |
1.1 研究背景与内容 | 第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内容 | 第8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课题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3.1 文献分析 | 第9页 |
1.3.2 实地考察 | 第9页 |
1.3.3 比较归纳 | 第9-10页 |
2、关中传统地坑窑洞民居聚落概况 | 第10-17页 |
2.1 关中地区范围 | 第10页 |
2.2 关中传统地坑窑洞民居聚落形成背景 | 第10-11页 |
2.2.1 地理条件 | 第10-11页 |
2.2.2 人文背景 | 第11页 |
2.3 关中传统地坑窑洞民居聚落概况 | 第11-14页 |
2.3.1 关中地区地坑窑洞聚落现状 | 第11-12页 |
2.3.2 关中地区地坑窑洞聚落的空间布局形态 | 第12-13页 |
2.3.3 关中地区地坑窑洞聚落空间与环境 | 第13-14页 |
2.4 关中地坑窑洞民居聚落建筑主体 | 第14-16页 |
2.4.1 建筑类型及形态特征 | 第14-16页 |
2.4.2 窑洞民居的生态优势 | 第16页 |
2.5 保护与再生利用价值分析 | 第16-17页 |
3、关中典型地坑窑洞聚落——三原县地坑窑 | 第17-21页 |
3.1 形成背景 | 第17-20页 |
3.1.1 自然地理因素 | 第17-19页 |
3.1.2 民俗文化 | 第19-20页 |
3.2 三原县地坑窑洞概况 | 第20-21页 |
4、以柏社村与张家窑地坑窑洞民居聚落比较分析 | 第21-32页 |
4.1 背景资料分析 | 第21-22页 |
4.1.2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4.1.3 地貌特点 | 第21-22页 |
4.1.4 比较总结 | 第22页 |
4.2 地坑窑洞聚落形态特征比较 | 第22-29页 |
4.2.1 聚落空间形态比较 | 第22-24页 |
4.2.2 道路分析 | 第24-26页 |
4.2.3 聚落景观构成要素 | 第26-28页 |
4.2.4 传统地坑窑洞聚落景观特征 | 第28-29页 |
4.3 主体建筑类型分析 | 第29-31页 |
4.4 保护与再生利用现状 | 第31-32页 |
5、张家窑关中地窑保护与再生利用设计实践 | 第32-40页 |
5.1 发展与挑战 | 第32-33页 |
5.1.1 张家窑关中地窑聚落的发展 | 第32页 |
5.1.2 张家窑关中地窑聚落的挑战 | 第32-33页 |
5.2 张家窑关中地窑聚落保护与再生利用设计的意义 | 第33-35页 |
5.2.1 历史意义 | 第33页 |
5.2.2 社会意义 | 第33-34页 |
5.2.3 建筑保护 | 第34页 |
5.2.4 生态延续 | 第34-35页 |
5.2.5 文化传承 | 第35页 |
5.3 张家窑关中地窑保护与再生利用设计的原则 | 第35-36页 |
5.3.1 保护整体性和再生利用的连续性原则 | 第35页 |
5.3.2 多方协作的原则 | 第35-36页 |
5.3.3 可持续性原则 | 第36页 |
5.4 张家窑关中地窑保护与再生利用的具体措施 | 第36-40页 |
5.4.1 张家窑聚落形态保护层次分析 | 第36-37页 |
5.4.2 张家窑再生利用设计定位——窑居生态旅游 | 第37-39页 |
5.4.3 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分析 | 第39-40页 |
6、为农民而设计理念与践行 | 第40-47页 |
6.1 “为农民而设计”理念缘起 | 第40-41页 |
6.2 为农民而设计理念的践行 | 第41-46页 |
6.2.1“为西部农民生土窑改造设计”四校联合公益设计项目 | 第41-44页 |
6.2.2 中国第四届“为中国而设计”全国环境艺术设计论坛 | 第44-46页 |
6.3 为农民而设计理念与践行的意义 | 第46-47页 |
6.3.1 对传统窑洞民居的保护与传承 | 第46页 |
6.3.2 学术价值 | 第46页 |
6.3.3 当代价值观念的契合 | 第46-4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获奖项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毕业创作附录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