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恋三十三天》电影叙事美学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8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8-11页 |
1.理论价值 | 第8-9页 |
2.现实意义 | 第9页 |
3.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1页 |
2.个案研究法 | 第11页 |
3.问卷调查法 | 第11页 |
4.功能分析法 | 第11页 |
(四)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创新 | 第11-13页 |
一、电影叙事与电影美学理论综述 | 第13-19页 |
(一)电影叙事基本概念 | 第13-15页 |
1.叙事与电影叙事 | 第13-14页 |
2.情节与电影情节 | 第14-15页 |
(二)电影美学理论综述 | 第15-16页 |
1.电影美学的历史沿革 | 第15-16页 |
2.电影美学的基本概念 | 第16页 |
3.电影美学的研究范畴 | 第16页 |
(三)电影叙事美学释义 | 第16-19页 |
1.电影叙事与电影美学的联系 | 第16-17页 |
2.电影叙事美学概念解析 | 第17页 |
3.电影叙事美学概念价值取向 | 第17-19页 |
二、《失恋》电影叙事时空与情节美学分析 | 第19-29页 |
(一)《失恋》电影叙事中的时间美 | 第19-21页 |
1.时间的选择与顺序 | 第19-20页 |
2.时间的长度与变化 | 第20-21页 |
(二)《失恋》电影叙事的空间感 | 第21-25页 |
1.《失恋》的影视叙事空间特征 | 第22-24页 |
2.《失恋》的心理叙事空间特征 | 第24-25页 |
(三)《失恋》电影叙事情节美学分析 | 第25-29页 |
1.角色—情节发展的动力因素 | 第26-27页 |
2.结构—展开情节的方式 | 第27页 |
3.主题—叙述情节的最终目的 | 第27-29页 |
三、《失恋》电影叙事效果与接受美学分析 | 第29-36页 |
(一)导演与观众的交互作用与共同创作 | 第29-31页 |
1.《失恋》的叙事依据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 第30页 |
2.《失恋》符合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倾向 | 第30-31页 |
(二)《失恋》视听的和谐与美学表征 | 第31-33页 |
1.《失恋》视觉画面的自然美 | 第31-32页 |
2.《失恋》声音表象的和谐美 | 第32-33页 |
(三)《失恋》的深层审美体验 | 第33-36页 |
1.实现“代偿性”心理满足的认知共鸣 | 第33-34页 |
2.源于“深层集体心理”的引导作用 | 第34-36页 |
四、基于《失恋》美学分析的国产电影反思与展望 | 第36-40页 |
(一)合理解决电影创作主旨与群体审美接受的矛盾 | 第36-37页 |
(二)恰当处理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 第37-38页 |
(三)世界电影全球化发展态势与国产影片应对策略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