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气田提高采收率方法论文

煤岩体积压裂机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9页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26页
        1.2.1 煤层气主要增产技术第11-14页
        1.2.2 煤岩可压性评价第14-15页
        1.2.3 煤岩压裂裂缝起裂机理第15-18页
        1.2.4 煤岩压裂裂缝扩展机理第18-26页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第26-27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第27-29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27页
        1.4.2 创新与发展第27-29页
第2章 煤岩物理特征及压裂难点第29-44页
    2.1 煤层气的生成第29-30页
    2.2 煤层气开采机理第30-31页
    2.3 煤岩物理特征第31-41页
        2.3.1 孔渗特征第31-33页
        2.3.2 煤岩微观分析第33-36页
        2.3.3 煤岩割理特征第36-38页
        2.3.4 力学特征第38-41页
    2.4 煤层压裂难点第41-42页
    2.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3章 煤岩可压性评价第44-80页
    3.1 地质可压性第44-52页
        3.1.1 岩石力学特征第44-48页
        3.1.2 地应力特征第48-50页
        3.1.3 割理特征第50-52页
    3.2 工程可压性第52-74页
        3.2.1 水力裂缝尖端处割理起裂第59-66页
        3.2.2 水力裂缝面两侧割理起裂第66-74页
    3.3 可压性综合评价第74-78页
        3.3.1 综合可压指数计算第74-76页
        3.3.2 实例应用第76-78页
    3.4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4章 水力压裂裂缝起裂机理研究第80-130页
    4.1 煤层压裂起裂压力计算第80-118页
        4.1.1 应力分布计算第80-86页
        4.1.2 起裂压力计算第86-104页
        4.1.3 实例计算与分析第104-118页
    4.2 近井地带缝网形成过程第118-128页
        4.2.1 起裂模式第118-119页
        4.2.2 井筒憋压模型第119-123页
        4.2.3 裂缝转向模型第123-128页
    4.3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5章 体积裂缝延伸模拟第130-156页
    5.1 离散单元法第130-136页
        5.1.1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思想第130页
        5.1.2 离散单元基本方程第130-131页
        5.1.3 离散单元法的计算机实施第131-136页
    5.2 真三轴实验模拟第136-142页
        5.2.1 物理建模第136-137页
        5.2.2 参数选取第137-138页
        5.2.3 模拟结果分析第138-142页
    5.3 地层压裂模拟第142-154页
        5.3.1 地质建模第142-145页
        5.3.2 施工参数对裂缝形态的影响第145-148页
        5.3.3 割理参数对裂缝形态的影响第148-151页
        5.3.4 差应力系数对裂缝形态的影响第151-153页
        5.3.5 簇间距对裂缝形态的影响第153-154页
    5.4 本章小结第154-156页
第6章 结论和建议第156-159页
    6.1 结论第156-158页
    6.2 建议第158-159页
致谢第159-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7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POI数据的居民消费行为空间特征分析--呼和浩特市为例
下一篇: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内蒙古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