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以安徽徐楼铁矿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4-19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4-15页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5-16页
        1.2.1 研究思路第15页
        1.2.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第16-19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主要研究成果第17-19页
2 矿山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产业链研究动态第19-37页
    2.1 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概述第19-22页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19-21页
        2.1.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第21页
        2.1.3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第21-22页
        2.1.4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22页
    2.2 国内外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第22-28页
        2.2.1 国外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现状第23页
        2.2.2 国内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现状第23-27页
        2.2.3 我国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现状第27-28页
    2.3 绿色产业链研究的基础理论第28-34页
        2.3.1 产业链理论第28-30页
        2.3.2 绿色产业、绿色产业链与绿色经济理论第30-34页
        2.3.3 绿色矿业理念第34页
    2.4 安徽省非煤矿山资源的开发现状第34-37页
        2.4.1 安徽省资源开发现状第34-35页
        2.4.2 安徽省非煤矿山可持续发展措施第35-37页
3 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的构建第37-51页
    3.1 绿色产业链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第37-38页
    3.2 绿色产业链的构建原则第38-39页
    3.3 绿色产业链的构建模式第39-40页
    3.4 绿色技术的分类第40-41页
    3.5 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的构建理论体系第41-43页
    3.6 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3-45页
        3.6.1 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第43-44页
        3.6.2 可持续开采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4-45页
    3.7 地下金属矿山可持续开采决策模型第45-46页
    3.8 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的模式构建第46-51页
4 应用研究:以安徽徐楼铁矿为例第51-66页
    4.1 徐楼铁矿地理地质概况第51-55页
        4.1.1 地理概况第51-52页
        4.1.2 地质概况第52-55页
    4.2 徐楼铁矿资源状况第55-58页
        4.2.1 矿体特征第55-56页
        4.2.2 资源储量第56-57页
        4.2.3 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第57页
        4.2.4 采矿方法第57-58页
        4.2.5 矿山开采现状第58页
        4.2.6 二期工程第58页
    4.3 徐楼铁矿地质环境影响状况第58-65页
        4.3.1 水环境状况第59-60页
        4.3.2 土地环境状况第60-61页
        4.3.3 大气环境状况第61-62页
        4.3.4 声环境状况第62-63页
        4.3.5 固体废弃物状况第63-64页
        4.3.6 地质灾害状况第64-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5 徐楼铁矿可持续开采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6-69页
    5.1 地质环境条件因素第66-67页
    5.2 国内外市场因素第67-68页
    5.3 国家产业政策第68-69页
6 徐楼铁矿防治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绿色产业链第69-101页
    6.1 巷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第69-87页
        6.1.1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第70-71页
        6.1.2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过程及效果分析第71-86页
        6.1.3 经济效益分析第86-87页
    6.2 地下金属矿山的防治水技术第87-88页
        6.2.1 疏干排水第87-88页
        6.2.2 地面帷幕注浆第88页
        6.2.3 井下近矿体帷幕注浆第88页
    6.3 地下金属矿山井下近矿体帷幕注浆技术第88-90页
        6.3.1 技术特点第88-89页
        6.3.2 实施条件第89页
        6.3.3 施工要点第89-90页
    6.4 徐楼铁矿井下近矿体帷幕注浆技术的应用第90-95页
        6.4.1 注浆技术、工艺参数第90页
        6.4.2 帷幕注浆工程设计第90-92页
        6.4.3 帷幕注浆工程量及实施效果第92-94页
        6.4.4 经济效益分析第94-95页
    6.5 水资源综合利用第95-100页
        6.5.1 国内外矿井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第95-96页
        6.5.2 矿井水的分类及处理工艺第96-97页
        6.5.3 徐楼铁矿矿井水综合利用第97-100页
    6.6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7 徐楼铁矿地压控制与高效回采绿色产业链第101-132页
    7.1 徐楼铁矿地压问题与控制措施第102-103页
        7.1.1 地压问题第102页
        7.1.2 地下涌水与地压的耦合问题第102-103页
        7.1.3 地压控制措施第103页
    7.2 围岩变形破坏模拟与井下支护第103-111页
        7.2.1 模型构建第104-106页
        7.2.2 数值模拟分析第106-111页
    7.3 一矿带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措施第111-116页
        7.3.1 地面沉降动态监测技术第111-112页
        7.3.2 一矿带监测数据分析第112-114页
        7.3.3 预防措施第114-115页
        7.3.4 治理措施第115-116页
    7.4 徐楼铁矿区地表塌陷影响预测及评价第116-125页
        7.4.1 采空塌陷预测第116-121页
        7.4.2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第121-123页
        7.4.3 地表塌陷对环境影响分析第123-125页
    7.5 高效回采工艺及应用第125-130页
        7.5.1 采矿方法选择第125页
        7.5.2 矿块采场布置第125-126页
        7.5.3 矿块回采方式和回采顺序第126页
        7.5.4 间柱回采技术方案第126-128页
        7.5.5 桃形矿柱回采技术方案第128-129页
        7.5.6 顶柱可能的回采技术方案第129-130页
    7.6 本章小结第130-132页
8 徐楼铁矿尾矿综合利用绿色产业链第132-147页
    8.1 尾矿的回收利用第132-133页
    8.2 尾矿充填技术及发展第133-135页
        8.2.1 充填技术的分类第133-134页
        8.2.2 矿山充填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第134-135页
    8.3 徐楼铁矿选矿工艺及硫资源回收第135-137页
        8.3.1 原矿的化学分析第135-136页
        8.3.2 选矿工艺及硫元素回收第136-137页
    8.4 徐楼铁矿尾矿处置方案及采空区充填系统第137-144页
        8.4.1 徐楼铁矿选矿尾砂处置方案第137-139页
        8.4.2 徐楼铁矿石楼一矿带开采的采充平衡分析第139-140页
        8.4.3 徐楼铁矿充填工艺第140-142页
        8.4.4 经济效益分析第142-143页
        8.4.5 项目实施效果第143-144页
    8.5 本章小结第144-147页
        8.5.1 徐楼铁矿尾矿利用情况第144页
        8.5.2 材料再造第144-145页
        8.5.3 实施效果第145-147页
9 徐楼铁矿绿色产业链综合效益分析第147-152页
    9.1 经济效益分析第147-148页
        9.1.1 直接效益第147-148页
        9.1.2 间接效益第148页
    9.2 社会效益分析第148-150页
        9.2.1 社会就业第148-149页
        9.2.2 水资源保护第149页
        9.2.3 地质灾害第149-150页
        9.2.4 尾矿影响第150页
        9.2.5 安全生产第150页
    9.3 本章小结第150-152页
10 结论与展望第152-155页
    10.1 结论第152-154页
    10.2 展望第154-155页
致谢第155-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70页
附录第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h1/Th2细胞因子谱在鉴别儿童恶性淋巴瘤病例感染性发热与肿瘤性发热中的价值
下一篇:早期缺铁对学龄前儿童认知和发育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