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人际传播场景中的表情图像研究

中文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选题背景第11-14页
        1.1.1 网络媒介改变人际关系第11-12页
        1.1.2 图像参与网络人际传播第12-14页
    1.2 研究论述第14-16页
        1.2.1 国际方面第14-15页
        1.2.2 国内方面第15-16页
        1.2.3 综述小结第16页
    1.3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4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5 创新之处第18页
    1.6 研究方法第18-20页
第二章 网络人际传播概述第20-24页
    2.1 网络人际传播的定义第20页
    2.2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第20-24页
        2.2.1 技术层面的依附性第20-21页
        2.2.2 传播层面的虚拟性第21-22页
        2.2.3 虚拟个体的集散性第22-24页
第三章 网络人际场景的新趋势第24-36页
    3.1 场景的定义第24页
    3.2 社交网络重新组合场景第24-29页
        3.2.1 场景组织的主观化第25-27页
        3.2.2 场景满足人类需求第27-29页
    3.3 网络人际场景的变化第29-36页
        3.3.1 公私领域的交错第29-30页
        3.3.2 参与人群小众化第30-32页
        3.3.3 技术平台垂直化第32-34页
        3.3.4 个人交往私密化第34-36页
第四章 图像是场景的组织者第36-42页
    4.1 图像具有双重属性第36-37页
    4.2 图像搭建"线上"场景第37-39页
    4.3 图像联通"线上""线下"第39-42页
第五章 作为图像的"网络表情"第42-70页
    5.1 "网络表情"的场景意义第42-45页
    5.2 "网络表情"的发展历程第45-48页
    5.3 "网络表情"符号学界定第48-51页
    5.4 "表情包"的传播过程第51-68页
        5.4.1"神烦狗"Doge的传播第51-55页
        5.4.2 "友谊的小船"的传播第55-63页
        5.4.3 "蓝瘦香菇"的传播第63-68页
    5.5 网络表情传播模型第68-70页
第六章 "网络表情"流行的意义第70-87页
    6.1" 网络表情"传播中的"迷因"第70-73页
    6.2 "网络表情"传播中的变异第73-77页
    6.3 "网络表情"的使用人群第77-87页
        6.3.1 模仿中的狂欢第78-82页
        6.3.2 认同感的获得第82-85页
        6.3.3 话语权的反抗第85-87页
结语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3页
致谢第93-9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94-95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V公司汽车金融第三方检验业务流程优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学术生产的知识传播体系研究--以文学生活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