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商业化背景下的戏曲创作论 | 第9-22页 |
第一节 “专为登场”的舞台理论 | 第9-15页 |
一、“结构第一”——叙事核心地位的确立 | 第9-13页 |
二、宾白一道与曲文等视——叙事目的的实现 | 第13-15页 |
第二节 “于浅处见才”的通俗原则 | 第15-18页 |
一、“贵显浅”——曲文词浅意深的语言追求 | 第15-17页 |
二、“戒荒唐”——情节合乎情理的题材要求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填词不卖愁”的娱乐旨趣 | 第18-22页 |
一、戏曲娱乐的商业潜能 | 第18-20页 |
二、喜剧艺术的精神向度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立足声色情娱的戏曲搬演理论 | 第22-39页 |
第一节 导演艺术——从案头到剧场的商品性转化 | 第22-29页 |
一、“演习之功首重选剧”——导演选择与改编剧本 | 第22-26页 |
二、“授曲”、“教白”——优师的地位与作用 | 第26-29页 |
第二节 表演技艺——美、情、神融合的舞台艺术 | 第29-36页 |
一、演员素质——“色艺俱绝”的舞台呈现 | 第30-32页 |
二、表演技巧——从体验到表现 | 第32-36页 |
第三节 音舞艺术的完美融合——音乐、服装等舞台手段 | 第36-39页 |
一、“三籁齐鸣,天人合一” | 第36-37页 |
二、“自然合宜”,“相体裁衣”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戏曲创作的商品特性及评价 | 第39-49页 |
第一节 戏剧性情境的构建 | 第40-43页 |
一、巧妙新奇的虚构手段 | 第41-42页 |
二、漫画式的人物形象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情感慰藉需求下的题材内蕴 | 第43-46页 |
一、富于人情味的风情剧 | 第44-45页 |
二、心灵的安慰剂——团圆之趣 | 第45-46页 |
第三节 买笑追欢需求下的喜剧意识 | 第46-49页 |
一、科诨——喜剧语言的妙用 | 第46-48页 |
二、“笑剧”意识的张扬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