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第一章 卵泡膜细胞的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1 卵泡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1.1 卵泡的生长和发育 | 第12页 |
1.1.2 卵泡的组织结构及细胞类型 | 第12-13页 |
1.1.3 卵泡内的自-旁分泌调节 | 第13-14页 |
1.2 卵泡膜细胞的来源与分化 | 第14-15页 |
1.2.1 卵泡膜细胞的来源 | 第14-15页 |
1.2.2 卵泡膜细胞的分化 | 第15页 |
1.3 卵泡内膜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第15-18页 |
1.3.1 卵泡内膜细胞的结构 | 第15-16页 |
1.3.2 卵泡内膜细胞的功能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褪黑素的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2.1 褪黑激素及其受体 | 第18-20页 |
2.1.1 褪黑素简介 | 第18-19页 |
2.1.2 褪黑素受体:定位及调控机制 | 第19-20页 |
2.2 褪黑激素在哺乳动物生殖调控中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2.3 褪黑激素在卵泡发育中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2.4 褪黑激素调控的主要的信号通路 | 第23-24页 |
2.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4-25页 |
试验研究 | 第25-48页 |
第三章 褪黑素对牛卵泡内膜细胞类固醇生成与凋亡的影响 | 第25-38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25-30页 |
3.1.1 材料 | 第25页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5-26页 |
3.1.3 主要试剂盒、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26页 |
3.1.4 方法 | 第26-30页 |
3.2 结果 | 第30-36页 |
3.2.1 牛小腔卵泡的分离 | 第30-31页 |
3.2.2 卵泡内膜细胞纯度鉴定 | 第31-32页 |
3.2.3 褪黑素浓度的筛选 | 第32-33页 |
3.2.4 褪黑素对卵泡内膜类固醇生成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5 褪黑素对卵泡内膜凋亡的影响 | 第34-36页 |
3.3 讨论 | 第36-37页 |
3.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MT1和MT2介导褪黑素对卵泡内膜细胞类固醇生成与凋亡的作用 | 第38-44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38-41页 |
4.1.1 材料 | 第38页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8页 |
4.1.3 主要试剂盒、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38-39页 |
4.1.4 添加或不添加褪黑素受体抑制剂处理卵泡 | 第39-40页 |
4.1.5 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4.2 结果 | 第41-43页 |
4.2.1 褪黑素受体抑制剂对 MT1 和 MT2 表达的影响 | 第41页 |
4.2.2 MT1和MT2介导褪黑素对卵泡内膜细胞类固醇生成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3 MT1和MT2介导褪黑素对卵泡内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 讨论 | 第43页 |
4.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PI3K/AKt通路介导褪黑素对卵泡内膜细胞类固醇生成与凋亡的作用 | 第44-48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44-45页 |
5.1.1 材料 | 第44页 |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4页 |
5.1.3 主要试剂盒、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44-45页 |
5.1.4 方法 | 第45页 |
5.2 结果 | 第45-47页 |
5.2.1 PI3K/AKt通路介导褪黑素对卵泡内膜细胞类固醇生成的影响 | 第45-46页 |
5.2.2 PI3K/AKt通路介导褪黑素对卵泡内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46-47页 |
5.3 讨论 | 第47页 |
5.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论 | 第48页 |
创新点和后续研究的主研课题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