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学术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 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三) 对学界已有研究的评析 | 第14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社会改造的背景分析 | 第16-25页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改造的理论 | 第16-17页 |
二、改造落后的农村社会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 | 第17-21页 |
(一) 抗战前农村社会的落后状况 | 第17-19页 |
(二) 农村社会与中国革命 | 第19-21页 |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社会改造的历史条件和目标 | 第21-25页 |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社会改造的历史条件 | 第21-23页 |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社会改造的目标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社会改造的举措 | 第25-37页 |
一、重塑农村政治格局 | 第25-29页 |
(一)改造农村村干部 | 第26-28页 |
(二)重建农村基层组织 | 第28-29页 |
二、调整农村经济关系 | 第29-31页 |
(一)农村土地关系擅变与减租减息政策 | 第29-30页 |
(二)农村生产方式变革与大生产运动 | 第30-31页 |
三、整治农村思想文化 | 第31-33页 |
(一)瓦解封建宗族制度 | 第31-32页 |
(二)改造卦建迷信思想 | 第32-33页 |
四、解放农村妇女 | 第33-37页 |
(一)婚姻习俗变革 | 第34-35页 |
(二)制定禁道足条例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社会改造的成效和意义 | 第37-44页 |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社会改造的成效 | 第37-40页 |
(一) 促使新价值观念产生 | 第37-38页 |
(二) 新型人际关系确立 | 第38-39页 |
(三) 妇女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 第39-40页 |
(四) 农村阶级关系变化 | 第40页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社会改造的影响 | 第40-42页 |
(一) 为抗战胜利提供保障 | 第40-41页 |
(二) 开启了中共社会改造的新篇章 | 第41-42页 |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社会改造的经验与启示 | 第42-44页 |
(一) 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 第42页 |
(二) 坚持党对社会的领导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附件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