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评价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1.1 社会背景 ——利益多元化的趋势和市民意识的觉醒第16页
        1.1.2 政策背景——法律法规对于公众参与的重视第16页
        1.1.3 现实问题——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实施不足及所带来的反思第16-17页
    1.2 目标和意义第17-18页
        1.2.1 研究目标第17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7-18页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8-19页
        1.3.1 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第18页
        1.3.2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有效性的评价第18-19页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9-21页
        1.4.1 主要内容第19页
        1.4.2 研究主要方法第19-20页
        1.4.3 研究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实践研究综述第21-36页
    2.1 国内外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第21-28页
        2.1.1 国外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基础理论研究第21-23页
        2.1.2 国外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实践第23-26页
        2.1.3 国内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理论研究第26-28页
    2.2 公众参与评价的研究综述第28-30页
        2.2.1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评价第28页
        2.2.2 政府行政中的公众参与评价第28-29页
        2.2.3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评价第29页
        2.2.4 研究总结第29-30页
    2.3 满意度理论及应用第30-34页
        2.3.1 满意度概念及顾客满意度模型第30-32页
        2.3.2 满意度在社会和公共领域中的应用第32-33页
        2.3.3 满意度在城市规划评估中的应用第33-34页
    2.4 启示和借鉴第34-36页
第三章 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法制基础、阶段和形式第36-42页
    3.1 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法制基础第36-37页
        3.1.1 宪法第36页
        3.1.2 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第36-37页
        3.1.3 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第37页
    3.2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阶段和形式第37-41页
        3.2.1 我国城市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阶段第37-39页
        3.2.2 城市规划公示第39-40页
        3.2.3 城市规划听证第40-41页
    3.3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有效性评价的研究框架第42-56页
    4.1 挖掘概念内涵第42-48页
        4.1.1 城市规划的本质及公众政策属性第42-43页
        4.1.2 城市规划利益相关者第43-45页
        4.1.3 公众参与和参与的主体第45-46页
        4.1.4 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第46-48页
    4.2 城市规划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博弈第48-51页
        4.2.1 个体行为的理性自利假设第48-49页
        4.2.2 利益主体参与城市规划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博弈第49-50页
        4.2.3 公众参与对于解决利益群体之间矛盾的意义第50-51页
    4.3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满意度评价的内涵第51-52页
        4.3.1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满意度评价的内涵第51页
        4.3.2 影响利益相关者对于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满意度的因素分析第51-52页
    4.4 基于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有效性评价的概念深化第52-56页
        4.4.1 评价主体和客体第52-53页
        4.4.2 评价方法和时机第53-54页
        4.4.3 评价的内容组织第54-55页
        4.4.4 评价的标准第55-56页
第五章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56-70页
    5.1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满意度评价模型的建立第56-64页
        5.1.1 模型构建的思路第56页
        5.1.2 模型的修正第56-57页
        5.1.3 模型的建立第57-58页
        5.1.4 选取可测变量第58-64页
    5.2 指标体系构建第64-70页
        5.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第64页
        5.2.2 指标体系建立及说明第64-67页
        5.2.3 权重的确定第67-70页
第六章 实证研究第70-97页
    6.1 调查背景和目的第70页
    6.2 调研方法第70页
    6.3 问卷设计第70-71页
        6.3.1 问卷设计原则第70-71页
        6.3.2 问卷内容的构成第71页
        6.3.3 问卷测量标度设计第71页
    6.4 淮南市赖山村保护规划和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调查第71-86页
        6.4.1 赖山村概况第71-72页
        6.4.2 赖山村保护规划和建设规划公众参与的历程及认识第72-74页
        6.4.3 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群体分类第74-76页
        6.4.4 调研对象和调研范围的确定第76页
        6.4.5 样本发放和数据处理第76-77页
        6.4.6 村民公众参与现状与需求分析第77-80页
        6.4.7 赖山村保护规划与建设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满意度评价第80-84页
        6.4.8 信度和效度分析第84-86页
    6.5 武汉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调查第86-96页
        6.5.1 武汉市总体规划(2016-2030)编制概况第86页
        6.5.2 武汉市总体规划(2016-2030)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第86-87页
        6.5.3 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群体分类第87页
        6.5.4 调研对象的选取第87-88页
        6.5.5 样本发放和数据处理第88-89页
        6.5.6 结果的统计和分析第89-93页
        6.5.7 武汉市总体规划(2016-2030)公众参与满意度评价第93-95页
        6.5.8 信度和效度分析第95-96页
    6.6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七章 提高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措施和建议第97-101页
    7.1 根据利益相关程度确定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主体第97-98页
    7.2 提高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第98-99页
        7.2.1 进一步明确和提高法律中的公众参与权第98页
        7.2.2 完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体系第98-99页
    7.3 优化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实体内容第99-101页
        7.3.1 加强规划知识普及,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第99页
        7.3.2 促进非政府和社区团体组织的参与第99页
        7.3.3 拓宽规划信息公开渠道和提高信息公开内容质量第99-100页
        7.3.4 加强公众意见的回应机制第100页
        7.3.5 建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效果的评估机制第100-101页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第101-104页
    8.1 研究结论第101-102页
    8.2 研究不足之处第102-103页
    8.3 未来展望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0页
附录1 赖山村保护规划与建设规划公众参与调查问卷第110-113页
附录2 武汉市总体规划(2016-2030)公众参与调查问卷第113-11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116-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战后西方艺术作品中的虚无性表现
下一篇:基于风貌特征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以淮南市赖山村为例